1.南非世界杯的资金投入
2.2022年世界杯会不会移师中国
3.最后六年能做什么
南非世界杯的资金投入
本届世界杯赞助商的最低门槛设在了历史最高点的6500万美元,但这和南非并没有直接关系,利益链都拴在国际足联那儿。反倒是南非各地在动用地方财政资金投建体育场后,遗留下的不动产问题被专家预测将产生深远影响——漫长的沉重负累。南非共翻新和重修了10个场馆,总投资额达13.8亿美元,远高于2004年南非代表团在世界杯申办权投票中所列出的11.4亿美元预算。以开普敦的绿点体育场为例,根据国际足联与南非组委会的协议,开普敦将获得绿点球票净收益的10%,作为修建球场的资金补偿。但是,这部分补贴却很可能还赶不上市政资金投入的三分之一。
南非大众的担心,在这场盛事散场后,体育场将成为昂贵的摆设,并因为后期还需投入维护费用,更是后患无穷。对于很多还生活在无电、无水环境中的贫民而言,这番忧虑足以惊心。“除了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的球场外,其他场地的利用率恐怕都不会太高。这是因为那两座城市拥有规模成熟的足球和橄榄球俱乐部。”两位德国专家已经对“遗产”作出了预估。
1700亿兰特(约合13.5亿欧元),这是南非准备在2010年世界杯交通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数额。据测算,届时将有45万球迷涌入非洲国家境内,投入巨额资金旨在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完美的足球盛宴。
2022年世界杯会不会移师中国
嗯!”此时珍姐已经穿好了衣服,跟着七哥一起朝楼下走。
昨天,非洲岛国毛里求斯也来凑热闹,宣布与卡塔尔断交。至此,两天内已有8个国家“拉黑”卡塔尔。
这股断交潮会如何发展,会不会还有国家与卡塔尔断交?现在很难说。但对于万里之外的我等吃瓜群众来说,目前只关心一件事:卡塔尔2022世界杯会不会移师中国?
小编仔细分析了下,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
1:如果2022年世界杯顺利进行,会有多少球迷来卡塔尔?
卡塔尔世界杯组委会的说法是130万人,比当地人口一半还多(2015年人口224万)。作为面积只相当于咱们一个地级市、基础物资主要靠外部供应的半岛国家,短时间内涌进这么多人,卡塔尔将在世界杯期间面临巨大的压力。
当然,正常情况下,这130万人不可能都住在卡塔尔,周边的沙特、阿联酋、巴林肯定分流走一部分。
另外,这上百万人怎么来?不可能都坐飞机吧,通过陆路从唯一接壤的沙特入境也是一个主要选择。就算都坐飞机,虽然卡塔尔航空直飞的国家挺多,但也没多到可以涵盖所有国家吧,肯定还有很多人得从沙特、阿联酋等国转机。
这次沙特等国“拉黑”卡塔尔,如果只是断绝外交关系,其实影响并不那么大。但狠就狠在,他们还切断了与卡塔尔的所有海陆空联系。
也就是说,如果维持现在的局面,到2022年世界杯时,球迷们去看比赛只剩直飞卡塔尔一条路了。雪上加霜的是,卡塔尔的基础物资主要是通过陆路从沙特运输入境,在沙特关闭边境后,现在的卡塔尔成了一座孤岛,当地民众开始在超市中抢购物资。
换句话说,即便2022世界杯能照常进行,卡塔尔自己人能否熬到2022年都难,更别说一下涌进130万外国人了。这种情况下,球迷们是能不去就不去了,届时必然会少一大批球迷。后果是比赛收入、影响力会大减,国际足联会愿意这种情况发生吗?
2:从卡塔尔获得2022世界杯举办权开始,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就没停止过。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卡塔尔有没有贿选。
此前有西方媒体报道说,投票前国际足联对候选国有份内部风险评估,9个评估项中卡塔尔有8项被标注“中等风险”或“高风险”,而另一候选国美国都是“低风险”。但卡塔尔还是获得了举办权。随着国际足联前主席布拉特因腐败丑闻辞职,有关俄罗斯、卡塔尔两届世界杯存在贿选行为的报道密集出现。
今年4月底,法国调查机构对布拉特展开问讯。据法国《世界报》报道,调查机构已经掌握了与贿选有关的证据。一旦贿选坐实,俄罗斯和卡塔尔取得世界杯举办权的正当性就存在问题。俄罗斯世界杯明年就要开了,要换举办国显然来不及,但距2022年世界杯还有5年,换举办国完全来得及。
二是比赛进行时间。
2015年3月,国际足联宣布,因卡塔尔夏季炎热,2022年世界杯举办时间为11月至12月,这是世界杯首次在冬季举行。
要知道,这个时间段正值欧洲主流联赛比赛期间,为了准备世界杯,各大联赛必须要对赛程进行较大的调整。尽管布拉特当时说,这种改变只会影响一个赛季,但联赛方可不这么认为。英超就担心,这种调整会干扰整个欧洲的3个赛季。
3:卡塔尔举办世界杯最大的优势是啥?
钱多。卡塔尔一度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2012年),虽然现在因油价下跌没能保住第一,仍是全球最富的国家之一。
好处就是体育设施好,大赛经验足。尽管距2022世界杯还有5年,第一座主场馆已经修建好了,比起巴西奥运前一个月还在修场馆,速度不知快了多少倍。此外,卡塔尔还举办过多次大型运动赛事,如2006年多哈亚运会和2011年足球亚洲杯。
在这方面,中国跟卡塔尔很像。奥运会、亚运会、亚洲杯这些大型赛事中国都办过了,现在中超联赛发展势头也很好,体育场馆等设施完全不存在问题。
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从国家层面给予全方面支持中国足球的发展。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会持续加大在足球方面的投入。
今年5月,卡塔尔世界杯组委会助理秘书长纳赛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中国在足球上的投资力度很大,全身心地致力于足球的发展,举办世界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世界杯东道主有各洲轮流坐庄的传统。2010年在非洲(南非),2014年在南美洲(巴西),2018年在欧洲(俄罗斯),2022年轮到了亚洲。
如果卡塔尔被剥夺举办权,必将移师另一个亚洲国家。日韩办过一次了,澳大利亚输给过卡塔尔一次,中国理所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卡塔尔会不会被剥夺2022年世界杯举办权?如果剥夺了,会不会轮到中国来?关键在于国际足联的态度。
今天,国际足联发表了一段简短的声明,称虽然多国与卡塔尔暂停外交关系,但国际足联与卡塔尔还保持着“正常的交流”(regular contact),但“暂时还没有进一步的回应”。
请不要发违法的消息,是违法的行为
最后六年能做什么
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截至当地时间今早九点,在俄罗斯总统选举已统计的99.83%的选票中,现任总统的得票率为76.66%,赢得总统选举。
表示,俄罗斯将努力应对所有挑战,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俄罗斯也愿与世界各国积极发展关系,并由此开启解决国际问题的新进程。
对而言,尽管这样的高支持率值得高兴和欣慰,但肩上的重任让他丝毫不能懈怠。目前最重要的,莫过于落实他数日前在总统国情咨文中制定的政策,以不辜负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期望。
在的第四个任期内,近忧远虑仍在。
能否办好世界杯足球赛?
总统选举后的第一个大事件是6月即将开始的世界杯足球赛。
作为影响力不输奥运会的体育赛事,世界杯足球赛对俄罗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办好世界杯足球赛,不仅可以展示国家实力,也可以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然而,每逢俄罗斯办体育赛事,似乎总是很难与政治无关。无论是1980年遭到抵制的莫斯科夏奥会,还是已经结束却依然饱受争议的2014年索契冬奥会,原本单纯的体育盛会都被政治因素蒙上一层阴影。
▲ 2月9日,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俄罗斯运动员举奥林匹克五环旗亮相。
从今年2月韩国平昌冬奥会上,俄罗斯运动员只能以奥运代表队成员出场的情况来看,围绕体育本身的风波仍然未能平息,而政治因素仍有可能造成干扰。
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跌入冷战以来的谷底,期待特朗普上台以获得松绑的俄罗斯,不仅没能迎来关系的缓和,连制裁也未获松动。在俄美关系仍旧紧张的背景下,抵制俄罗斯世界杯和取消俄罗斯举办权的声音始终未曾断过。
▲ 据英国《泰晤士报》10日报道,英国内阁大臣们已经讨论了不派出政府官员出席俄罗斯世界杯,甚至有撤回整支英格兰足球队的可能。一位国防部内部人士对《泰晤士报》表示:“抵制世界杯绝对是选项之一。”
在最近的俄英外交风波中,英国政府已经威胁英格兰队有可能拒绝参加俄罗斯世界杯。所以世界杯给俄罗斯带来的挑战随着开赛临近而进入关键期。
首先,能邀请到多少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世界杯开幕式,绝不仅仅关乎俄罗斯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必须珍惜这次主场外交的宝贵机会。
2014年冬奥会,共计44位国家元首出席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2014年世界杯,巴西也邀请了二十余位元首出席开幕式。考虑到世界杯参赛国有限和俄罗斯此刻的外交环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俄罗斯究竟能否把握住这次世界杯的良机开展主场外交,是围绕世界杯问题面临的首要挑战。
另一个挑战是世界杯本身,赛事服务、安保、配套的旅游服务等都考验着俄罗斯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比如可否防止足球流氓闹事,就足以让俄罗斯绷紧神经。
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问题依然是最为头疼的难题。
自2014年卢布和油价双暴跌引发经济困境以来,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刺激经济发展,然而受外部制裁、油价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并没有走出疲态。
官方2月17日公布的数据认为俄罗斯经济2017年增长1.5%,已经走出衰退。然而这仅仅表明俄罗斯经济趋于稳定,与政府的目标和百姓的期待实际上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对来说,开启新的总统任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实现他曾经许下的诺言,带领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
俄罗斯经济一直饱受诟病,扭曲的经济结构问题持续多年未曾有真的改变,俄罗斯也非常清楚问题所在,但改革要推进起来却并不容易。如果说本世纪最初十年,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很大程度上依靠油价的高位运行,那么这第二个十年里,俄罗斯则失去了幸运的眷顾,并且从科技发展和供需比的中长期趋势来看,油价很难重回高位。在缺少外部助推力的情况下,俄罗斯需要练好内功,但经济结构的改变谈何容易。
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还有很多空间,同东亚和亚太国家的合作空间也同样巨大,俄罗斯还采取了许多向东看的政策措施,但收效依然不明显。
经济不见起色不仅使俄罗斯作为金砖国家的色彩逐渐黯淡,而且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差距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在即将开启的六年新任期内,俄罗斯经济可否保持稳定甚至迎来显著增长,留给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惯用的战略手段可否持续有效?
在即将结束的这个任期里,受制于经济困境,很难让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所期待的大国影响。
为了维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摸索出替代性的战略手段并逐渐运用成熟,这就是在关键节点和重点领域使用最优势的力量,通过以小博大来实现国家利益。
2015年出兵叙利亚就体现了对这一战略手段的成熟运用。俄罗斯自身国力的不足及短板,使其难以在全球治理和国际问题的各个领域发挥大国作用,但俄罗斯在地区热点问题上集中投入,运用其最具优势性的军事能力在关键节点上集中发力,不仅获得了自身国家利益,也使国际社会重视俄罗斯的作用和影响。
然而,只靠“一招鲜”,或许很难“吃遍天下”。如果经济不能回到正轨并为国力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那么的这一战略手段将很难保证持续有效。
对俄罗斯而言,战略守势并不在备选菜单中,但虚弱的国力在冷战后已经成为俄罗斯发挥大国影响的掣肘因素。
一时获得的地区优势,或许可以让俄罗斯在同美国的战略竞争中赢得分数,但很难让俄罗斯持续屹立于大国竞争的舞台。且目前看来,俄美关系、俄欧关系很难出现大的转变,这无疑也将限制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所以,在惯用的战略手段难以持续奏效时,可能面临无牌可打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