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萨新报价-巴萨油价调整最新

tamoadmin

1.曼城和皇马谁更有钱,还有皇马的老板资料和公司

2.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国际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

3.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二次车臣战争

4.车臣战争的解体前

5.巴布亚新几内亚

曼城和皇马谁更有钱,还有皇马的老板资料和公司

巴萨新报价-巴萨油价调整最新

皇马更有钱~

曼城是股份制,皇马是会员制

曼城的股份制和曼联,切尔西,利物浦等英超各球队一样,俱乐部是老板手上的资产,是老板的玩物,老板的利益至上,老板想投钱就投钱,不想投就不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的切尔西~别说阿拉伯老板现在有多少多少钱,他的钱毕竟是自己的,再几十几百亿也有限,夸张点,哪天石油没了,或没用了,他不愿意投资了,那这些球员随时都有可能被卖掉~

会员制的皇马,也包括巴萨,俱乐部是所有会员的,主席只是选出来管理整个俱乐部的,当然他自己本身也是会员,这有点像CEO。会员制的俱乐部,代表了广大球迷的利益,是顶级豪门的发展方向,举个例子,对于卡佩罗,先后执教皇马两个赛季都夺冠,也都夺冠即下课,就是球迷不喜欢1:0主义的结果。在西班牙,这种会员制不是盈利为主,因而享受特别的收入/经营税。会员制的俱乐部,每年都会向公众公布最新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报告。报告只需对会员负责,而不必通过职业足球联盟的审核。 会员制在西班牙最多出现,西班牙的总体经济实力在欧洲仅属二流,但会员制使巴萨、皇马成为世界一流的俱乐部。会员的,就是公众的,这一模式让俱乐部成为公共财产。既然是公共财产,那么俱乐部便拥有广泛且雄厚得让人难以想象的支持,必要时政府甚至都会介入(像今年皇马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了桑坦德银行和马德里银行超过1亿欧元的贷款)。植根于这样的土壤,皇马与巴萨当然有条件屡屡完成引援大手笔,而不必顾及外界的整体经济环境。

在看看网上的帖子:

对于老板弗洛伦蒂诺,是个牛人啊!你看看百科里的介绍和公司介绍

西班牙ACS建筑公司(ActividadesdeConstruccionesyServicios)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国际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

了解沙特政治的人一定都明白,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这个似乎显得有些冗长甚至重复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后一个“阿卜杜勒阿齐兹”是祖父也就是现代沙特开国国王的名讳,中间的“萨勒曼”是父亲也就是现任国王的名字,而开头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则是自己的名字。用自己父亲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儿子,在阿拉伯文化当中通常都显示着男人对儿子的未来给予厚望。尽管没能在家里获得父亲最大份额的宠爱,而使得年轻的胞弟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储,但作为沙特王国 历史 上第一位执掌能源产业的王室成员,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与石油打交道的几十年里不断证明,他有能力管理这个王国的经济命脉,甚至为全球石油工业打造新的格局。

2014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带来的一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沙特增产压低原油价格之后,这个严重依靠着石油收入的国家财政赤字就再也没有缺席,王储的“2030愿景”经济改革计划也在大把地消耗着尽管看起来存量不少的外汇储备;而在沙特率领欧佩克组织与俄罗斯等国达成原油减产协议之后,北极熊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履行协议,反而不断蚕食着沙特在欧洲原油市场的份额——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非常确切地知道自己每天生产多少石油,同时逐渐回暖的油价也使得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提高,最终使得美国成为这个星球上原油产量最多的国家。

在被任命为沙特能源大臣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人物之一,尤其在他主导着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这个巨无霸掀起了席卷全球石油的价格风暴之后。上个月6日的欧佩克+会议中,由于俄罗斯立场坚定地拒绝减产,而沙特领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不愿意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会议最终草草收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旋即宣布,将亚洲客户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每桶下调6美元,创造了这是2003年以来官方售价的月度最大降幅,而销往西北欧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每桶下调8美元。这已经不是沙特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较量,而是沙特向世界所有产油国的全面宣战。阿卜杜勒阿齐兹王子想告诉他们,谁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谁拥有最大的原油生产能力,谁才拥有未来几十年的原油市场走向和能源战略的最终决定权。

在这场关乎命运的决战中,沙特和执掌沙特能源行业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几乎是没有退路的。如果在面对俄罗斯、美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时做出让步,就意味着沙特让出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权,更失去了自己在原本已经近乎分崩离析的欧佩克中的领袖地位。成立于1965年的石油输出国诞生之初就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对抗由英美主导的七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工具,如伊拉克自顾不暇,伊朗忙于应对疫情,委内瑞拉空有巨大储量却没有开采能力,科威特和后来陆续参加的那些国家体量有限,这还没有算上卡塔尔这种资深搅局者和进进出出的印度尼西亚直流,原本是中流砥柱的沙特事到如今,却成了欧佩克组织最后的倔强。

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这场既突如其来而又意料之中的战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基于他是沙特现任国王萨勒曼的儿子这一事实,而且还因为他是沙特乃至世界顶级能源专家之一,并且在沙特的石油资讯和决策部门工作长达35年。1985年从法赫德国王石油和矿产大学陆续获得学士学位和工业管理硕士学位以后,阿卜杜勒阿齐兹曾担任该大学负责能源研究的中心主任,并在在前石油大臣、有“石油沙皇“之称的阿里·纳伊米任职期间被任命为石油大臣助理,直至2015年担任能源和矿产部副大臣。

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的几乎全部职业生涯都在沙特能源部的走廊里度过,这在那些沙特王室核心成员中并不常见。他们通常在国外受过良好教育,更愿意到外交部和国防部展示自己的如簧巧舌,或者是直接用自己从摇篮时期开始就握在手中的权利让自己成为商业巨贾,与此相比能源部的工作实在是太过朴实无华且枯燥,但这位亲王还是坚持了下来。几十年来在石油和能源行业的经验,使得他成为前任能源大臣哈利德·法利赫被免职之后几乎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即便是现任国王之子,即便经过了长期的积累,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能源大臣的职位上也丝毫不轻松。作为沙特 历史 上第一位担任能源大臣的王室成员,他面对着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沙特和俄罗斯两大巨头3月初在维也纳会议上就减产协议的争执仅仅是压垮骆驼上的一根稻草,甚至都不能说是最后一根。在2014年中期国际油价暴跌之后,沙特坚持认为欧佩克应当通过增加产量来击败所有成本较高的原油开采商,当然主要目标是那些背着巨额债务的美国页岩油企业,但由于欧佩克内部的不同立场以及2016年油价跌至每桶27美元,沙特注定无法单独负重前行。

沙漠中的王族决定求助于极寒之地的狩猎者。这是一次各怀鬼胎的联盟。一方是以沙特为首的11个欧佩克成员,另一方则是以俄罗斯为首的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二者在2016年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完成了一次仓促的会议,目标是让年初已经跌到29美元/桶的国际油价起回生。 通过联合压低原油产量和增加战略储备,各国在油价缓慢爬升的过程中经济逐渐复苏,大洋彼岸的页岩油生产商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但沙特坚持认为,获利最小的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保持着骆驼一样的憨厚,不折不扣地信守着承诺,而北方的巨人不仅在背地里小动作不断,甚至连桌面上的协议都懒得谈。

一切都到了该摊牌的时候。在欧佩克生产国在全球原油供应总量所占份额已经降低到史上最低时,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决心改变这一现实,并且立刻采取行动。减产协议破裂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利用其巨大的额外产能迅速将原油供应提高至每天1200万桶,并且将出口量涨至约970万桶/天,几天之后又宣布将动用战略储备使供应量提升至1230万桶/日,并将最大持续产能提高至1300万桶/天,这一系列数字在整个近代史上都十分罕见。石油贸易公司证实,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租用了几乎所有可以租用的油轮用来向世界各地运输石油。来自扎瓦尔——世界最大陆上油田和萨法尼亚——世界最大海上油田的黑色液体几乎要将整个地球淹没,而沙特人在用这样的行动表明,如果对手不做出让步,在确认不再对减产进行谈判之后,利雅得为解决世界原油产量和价格问题不惜一切代价。

事实上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为这场战争做着准备,如果那时候他能够预见到有这样一场战争的话。筹备工作在过去几年里达到了高峰。2017年,沙特宣布将在10年投资500亿美元打造30座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计划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3.45吉瓦,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提高到4%,到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9.5吉瓦,占全国总发电量10%。2019年1月,沙特宣布已收到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和中国五个国家有关建设沙特境内第一座核反应堆的方案,而这样的核反应堆沙特计划建设16座。更重要的是,2019年2月沙特启动了美国以外世界最大的页岩气项目。沙特阿美公司宣布,已经发明了一种利用海水提取页岩气的有效方法,从而克服沙漠中水资源短缺的困难,与此同时沙特境内天然气田的开采也开始逐步加速。所有这一切,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和沙特手中的武器。

尽管挑起原油市场的战争似乎让这位亲王担任了一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色,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那些能源大佬们对沙特能源大臣的评价。美国前驻沙特大使查尔斯·弗里曼说,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代表着一种新现象,即沙特的“皇家技术官僚”,他评价说,这位亲王是沙特能源部内的“世界级专家”。牛津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巴萨姆·法图赫则表示,从沙特推行可再生能源改革以来,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一直是沙特能源政策的关键人物,黑金投资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加里·罗斯更是认为,“沙特没有人比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更了解石油行业”。这些人的评价中似乎都带着一些刻意恭维的成分,因为他们一定都知道,如果这位全球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一旦愤怒,世界经济将会遭遇怎样的后果。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二次车臣战争

引用自百度百科。

你说的是两次车臣战争吗?下文会有些长。

第一次

1991年,即“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车臣境内的“伊斯兰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趁着苏维埃政局动荡、中央政府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逐渐谋求独立。1991年9月6日,也就是苏联发生“8·19”事件不久以后,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退役将军“杜达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1991年10月份车臣举行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选举,杜达耶夫当选总统。11月,即在苏联解体的前夕,杜达耶夫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并很快组织了车臣国民卫队,人数达到近六万人。1992年,车臣一分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区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

图中A处为车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俄联邦虽然仍坚持维护俄罗斯主权的原则,但其具体实施则是非常软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抱薪救火。在与分裂势力的谈判中,联邦政府一味的妥协:承认了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对车臣银行的账户解除冻结,以便拨去退休金;车臣还得到了给自己的公民颁发护照的权利;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6]?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据此,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俄罗斯除了在名义上没有认可,实际上已经完全承认了车臣独立。而车臣,也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性质。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车臣地区再度宣布独立。此后,车臣大举压迫境内的俄罗斯人﹐导致大量俄罗斯人移出车臣地区。

但是,由于车臣民族原始的社会体系,这里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更遑论“现代民主国家”,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的统治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制下的阿富汗,种族清洗迫使多数

车臣战争

非车臣族裔选择出逃。比北京市面积还小的土地上竟然是军阀割据、派别林立。而由于车臣民族不事生产又崇尚武力,其对周边地区的犯罪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币、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或者说,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并未使俄罗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损失。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政局在1992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国家经济,石油出口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而车臣既是石油产区又是通道,同时车臣分裂势力还威胁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

而另一方面,车臣问题始终笼罩在西方国家的阴影之下——美国出于巩固全球霸权考虑,而西欧则在历史传统上对俄国就一直心存忌惮。具体来说,除了暗中资助车臣非法武装、在外交场合向俄政府施压外,由美国主导的始于冷战时期的低油价政策也仍然在继续,从前正是长期的低油价,破坏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最终使得联盟走向解体。同样,本已被“休克疗法”折腾的奄奄一息的俄罗斯经济,在低油价的打压下开始走向崩溃,而车臣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造血机能正在枯竭,那么让一个伤口持续流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7]?

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时任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自信地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格罗兹尼。”这种自信最终被证明是荒谬的。数年的政治动荡极大的折损了俄军的战斗力,从高层到基层一系列的战术错误导致俄军损失惨重,12个月内数千官兵以及2万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但由于当时车臣境内仍有大量俄罗斯人居住,国内反战浪潮声不断﹔再加上是次进攻准备不足,俄军士气极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军的掩护下,俄军仍于12月29日抵格罗兹尼,并实行围城行动。?[2]?

车臣战争打得极为惨烈

战斗的初期,俄军以火箭炮和战斗机不断对城内设施进行轰炸。但由于车臣武装部队善于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袭最终带来大量平民亡。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遭武装军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有超过1000俄军阵亡。1995年1月19日,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激烈巷战后,俄军终于攻占格罗兹尼。武装军退往南部山区。在格罗兹尼之战后,俄军继续以空袭方法进占车臣南部其他乡镇。在不断撤退之同时,车臣武装军将策略转移到和恐怖袭击 (在这一期间发生许多极不人道的屠杀战俘事件),谋求引起民众压力逼使俄军撤离。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最终,虽然车臣非法武装遭到重创,杜达耶夫本人也被炸,但是俄军仍在苦战一年之后无功而返。?[2]?

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根据官方数字,俄军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这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非正式的独立。?[8]?

第二次

第二次车臣战争,从宏观角度看仍然决定于能源这一因素:一是俄罗斯围绕石油生产、出口的安全诉求没有改变;二则是由于上世纪末,美国为打击欧元开始频频插手中东和中亚事务,导致上述地区动荡,国际油价迅速上涨,在这个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得以恢复元气,而自科索沃战争后,美欧之间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中东的动荡局势使得西欧在能源问题上开始有求于俄罗斯,于是俄罗斯的外交活动空间开始增大。

签署停火协议为车臣人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几年来,车臣名义上未脱离俄联邦,但拥有事实上的独立。马斯哈多夫于1997年1月27日日出任车臣总统,但实际的兵权却掌握在车臣武装力量总司令巴萨耶夫手中。车臣武装分子对俄罗斯的领土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胁。1999年8月初,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巴萨耶夫率领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南部村庄,并于8月10日成立所谓的“达吉斯坦国家”。?[9]?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入侵达吉斯坦南部地区,俄军以北高加索为基础建立联合军队集团镇压车臣武装;俄军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击叛军,地面部队采用特种战术进行攻击,在此期间,俄军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胜利,到25日全部收复了被车臣非法武装占领的村庄,基本消灭了达吉斯坦境内的所有车臣武装分子。9月30日,俄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车臣开进;10月2日,俄内务部部队占领车臣境内第一个村庄---波洛兹基诺夫斯卡亚;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上将宣布,俄军已从几个方向进入车臣并向纵深推进;14日,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先头部队已距格罗兹尼20-25公里;10月15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采夫上将宣布,16日进 入战争第二阶段。

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挺进格罗兹尼。?[10]?

米-26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坠毁

1999 年10月16日,联合军队指挥部宣布,58集团军将控制那兹拉尼---格罗兹尼公路;17日,航空兵和炮兵对数个城镇和村庄的武装分子进行打击;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已控制45个居民点;29日,俄国防部宣布到11月底结束车臣的主要战斗行动;11月9日,俄内务部队第一副司令巴尼科夫宣布,遂行车臣战斗行动的内务部队达到25000人;12日,俄军占领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捷尔梅斯;1999年12月3日俄宣布剿匪军事行动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战斗行动中,俄军解放了车臣境内119个居民点中的98个,解放了车臣三分之二的地区。

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战争进而到第三阶段,包围和攻打格罗兹尼。12月6日和8日,俄军分别攻占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和乌鲁斯马尔坦,完全封锁格罗兹尼;9日,俄军开辟南部作战方向,追击退向山区的敌人;10日,俄军向格罗兹尼守敌发出通牒;15日,俄军先头部队在格罗兹尼东郊占领阵地,马尼洛夫宣布,计划2000年2月底结束作战;22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采夫宣布,两至三周后俄军将控制车臣南部山区;25日夜,俄军总攻格罗兹尼,特种快速反应支队、特警和内务部队在甘塔米洛夫指挥的车臣军配合下从东、东北、西北方向攻入格罗兹尼;与此同时,俄军继续在南部山区打击叛军;2000年1月1日俄代总统亲自驾驶Su-27战机到北高加索前线犒赏作战官兵;1月10日,车臣非法武装反攻阿尔贡和沙利;18日,俄军恢复攻打格罗兹尼,作战部队在车臣地方武装配合下向市中心推进,解放第一、第三、第四和部分第六小区;期间俄军58集团军作训处长、"北方"军队集团副司令马洛费耶夫少将阵亡;20日,俄军攻占格市中心附近的米努特卡广场;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使穿着绿色作训服的俄军在白色的雪地里成了绝好的目标,导致了大量的士兵伤亡。21日,俄军征调特种部队前往格罗兹尼作战。22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5个小区和部分其它地区;控制区逐渐扩大。26日,俄军包围车臣南部和西部的非法武装,基本上切断了非法武装向境外突围的道路;29日;俄军第325直升机团团长尼古拉·马伊达诺夫上校阵亡。 2月1-2日战斗中,杜达耶夫的侄子等4名叛军"战地司令"被击毙,非法武装首领巴萨耶夫触雷,右脚被炸断,双手和头部受伤。2月4日,俄军将国旗插上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政府大楼。

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计划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8日,车臣副总统阿尔萨诺夫殉难;9日,卡赞采夫宣布,俄军已进入歼灭车臣山地非法武装的最后阶段;1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称,俄军已封锁了阿尔贡峡谷通往格鲁吉亚的出口,控制了该峡谷的战略要地;俄军占领车臣南部城市伊图姆卡列;期间,俄政府表示不会与车臣***进行谈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继续下去。?[11]?

然而,由于俄军的一次失误,使得相当一部分车臣非法武装突围成功,躲进了山里,随着春天的来临,光秃秃的山地将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为车臣武装分子的隐匿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后,俄车双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镇压、伏击的战斗。到2000年6月中旬,战争基本上平息了下来。

第二次车臣战争,据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称:至2000年6月15日,俄军和内卫部队亡2091人,伤5962人。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就取得了全面的战争胜利。今次战争,俄军充分吸取了上次战争的教训,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精干的内卫部队,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同时,俄军吸取了美军在海湾和科索沃的作战经验,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毁了车臣许多的军用、民用目标,大量地杀伤其兵员,然后才让步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有效地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同时俄军还加强了对信息、情报的收集,迫使车臣武装连电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12]?

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宣布俄军全面从车臣撤军,俄军的作战将从大量的歼灭叛军转为反车臣独立运动。由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和内卫部的一个由6-7千人组成的旅将长期驻守车臣。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充分展示了他果敢坚毅的硬汉形象。叶利钦总统辞职,任命他为代总统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0年的元旦期间,前往前线视察。3月20日,他亲自乘坐苏-27战斗机飞过车臣战区。他下令,哪里有叛匪就在哪里消灭,“如果在厕所里发现匪徒,就直接把他塞进茅坑里溺”。俄军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失利的教训,一改上次冒进深入的打法,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配合空降兵、特种兵的奇袭、突击、围剿等战术,不断地歼灭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一支支精干的、富有实战经验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充分利用暗夜、浓雾的掩护,从天而降,钻地而出,神出鬼没地渗透到车臣恐怖分子的占领区,屡建奇功。1999年10月8日那天,俄军的一支特种小分队秘密潜入敌人营地,一举擒获通缉了一年的恐怖分子头目哈奇拉耶夫。

在作战方法上,俄军借鉴了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的经验,充分利用自己在制空权和高技术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出动苏-24M轰炸机、苏-25强击机、米-24武装直升机和战术导弹,对车臣叛军的基地、雷达、电视台、匪首住所、机场、武器库实行远程精确的打击。由于准备充分,战略战术使用得当,俄军连战连胜,打得叛军伤亡累累,难以招架。1999年9月26日,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只好假惺惺地表示:“车臣人民和俄罗斯人民都不希望再发生一场战争。”马斯哈多夫呼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俄车之间的问题。俄罗斯***没有理会,则干脆地表示,俄罗斯愿意同车臣对话,但只能“在俄罗斯总统认为必须进行会见和会见对俄罗斯有利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军对格罗兹尼的总攻打响。在警察部队和车臣民兵的配合下,俄军从三个方向攻进了市中心的广场。车臣叛军依托雷区、地面地下工事、楼与楼之间的地下通道,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攻打罐头食品厂时,叛军用砖块砌了窗口,布置了大量的狙击手,在一个个难以发现的射击孔后面向俄军疯狂地射击,并在炸断的楼梯通道里蹿上跳下,拼顽抗。

经过一场血战,俄军终于打下了罐头厂和公路桥,彻底切断了河两岸叛军的联系。2000年2月4日,俄军战士将俄罗斯三色国旗插上了车臣“总统府”。到2月28日,俄军收复了车臣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基本稳住了车臣的局势。俄军总参谋部宣布,从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到2月初,俄军以阵亡官兵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山区,与俄军转而进行游击战,并且不断地在俄罗斯各地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要彻底铲除车臣叛军与恐怖主义势力,俄罗斯还要进行艰苦的努力。

从21世纪初来看,车臣地区的这种“动态稳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前两次战争的胜与败,归结起来都和石油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来考虑,进一步稳定车臣局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价红利不是无止境的,能否在这一红利吃完之前为俄经济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最终决定车臣局势的走向。而要使车臣民族和俄罗斯走出“循环”,同样还必须有赖于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移民、教育以及经济手段,才能最终使车臣人真正融入进俄罗斯。?[13]?

来源:百度百科

车臣战争的解体前

早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俄罗斯对车臣/北高加索的殖民影响就开始了,但是那一时期主要是非军事性的;到18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林娜时期,俄罗斯人代之以军事远征。

18世纪80年代,车臣人在伊斯兰教的曼苏尔教长领导下发起针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揭开车臣人长达200余年反抗俄罗斯侵略战争的第一个篇章。曼苏尔是争取在包括车臣在内的北高加索建立家的第一人,他的名字至今在车臣家喻户晓。高地人的斗争蔓延到整个北高加索,曼苏尔指挥起义者战斗6年,1791年被捕,三年后牺牲在侵略者的监狱之中;但是北高加索人民没有停止战斗。 进入19世纪,耶尔马骡夫于1816~1827年担任俄国进犯高加索地区的军事长官,在他的任期内,俄军更加深入侵略车臣。沙俄对这一地区的侵略激起车臣及北高加索人的反抗。1818年耶尔马骡夫在给沙皇的奏折中说:“如果还有一个车臣人活着,这里就不可能有安定,因为车臣人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和渴望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在整个俄罗斯帝国版图中超过任何臣服的民众。”一般来说,1817年算作是“大高加索战争”的开始;到1828年,大高加索战争已经扩展至整个高加索,人们纷纷参加打击沙俄势力的圣战……1834年,穆斯林首领哈姆扎特殉难,沙米尔联合起北高加索部分地区的高地人,建立起一个家。随着1839年沙俄对高加索侵犯的升级,北高加索人民与强大的对手进行英勇不屈的战争……

1859年,车臣最后一个村庄威代诺沦陷,沙米尔被俘并随后承认战争结束,不过车臣人的斗争直至1864年。于是车臣进入俄罗斯军事殖民统治时期。

沙俄统治者将车臣人从平地驱赶到丘陵与山地地区,随后又驱逐到奥斯曼土耳其境内;但是其间车臣人仍然时有反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镇压、种族灭绝与种族驱逐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车臣人口大幅度减少。1877年,车臣人与临近的印古什人发动反俄起义,经过两年的时间,沙俄又将大量车臣(与印古什)人从自己的家园中驱逐出去。此后,车臣与印古什人转入游击战,直到1917~1918年布尔什维克上台。

在对车臣实行殖民化统治的过程中,沙俄统治者还在文化上“同化”,在车臣开办俄语学校推广俄语,并拉拢与吸收一些愿意依附殖民统治者的车臣“精英”阶层,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消灭车臣故有的宗教文化,加强对车臣的控制,使其驯服地接受沙俄的统治。

布尔什维克推翻沙俄后,初期由于苏联忙于内乱,车臣也陷入无政府状态,其间车臣和印古什还经历过红、白匪军(即苏联红军、的白军)的双重种族屠杀。尽管在乌尊·哈吉教长的带领下进行了独立斗争,但是苏联还是在1919~1920年占领北高加索,不久又扩张到整个高加索。

1922年,苏联将车臣地区划成“车臣自治州”,此后车臣迎来一个强权铁幕时代。1929年苏联在北高加索增收财产税,车臣人在伊斯拉姆布罗夫的带领下奋起造反,次年苏联政府做出少量让步,答应尊重车臣/印古什人民的权利;但是1931年,苏联克格勃还是将伊斯拉姆布罗夫等人……1934年,苏联将车臣与印古什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改称“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到1937年,所有公开反对冠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名头的车臣人都遭到无情打击,短短一年之内就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进斯大林的监狱,而且几乎没有活着走出来的。

1941年,苏联遭到德军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一度无暇顾及车臣。随着苏-德战争转入反攻阶段,车臣重新又被苏军控制。对车臣人奉行清洗政策的斯大林,在1944年以所谓的车臣人通敌(德国)为借口,下令将全体车臣人驱逐、流放到中亚哈萨克斯坦的环境恶劣之地。那个所谓的自治共和国也从俄罗斯的行政区划上消失了。流放前车臣人有近50万,在流放期间,有不计其数的车臣人于饥饿、疾病以及俄国人的子弹,车臣人因此丧失了40%的人口。整个车臣民族成为苏联国家恐怖主义、民族歧视与种族清洗的牺牲品。

1956~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政府对车臣人的迫害有所松动,自治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得以恢复(同时把很多捷列克河以北的俄罗斯人划入车臣,以减少车臣人所占比例),经历13年流放的车臣幸存者陆续返回车臣,继续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与“再教育”……然而回归到祖先的土地上的车臣人,始终遭到政府的无端猜忌,在政治上处于二等人的地位。车臣(与印古什)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也被禁止,学校教学只能采用俄语,车臣语仅限于家庭内部使用。这样,继斯大林的种族灭绝之后,苏联政府对车臣人的文化灭绝,直到苏联解体。而30余年的文化灭绝,则催生起车臣人强烈的反俄罗斯情结,车臣民族主义便觉醒在苏联土崩瓦解的废墟之上。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俄联邦虽然仍坚持维护车臣主权的原则,但其具体实施则是非常软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抱薪救火。在与分裂势力的谈判中,联邦政府一味的妥协:承认了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对车臣银行的账户解除冻结,以便拨去退休金;车臣还得到了给自己的公民颁发护照的权利;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据此,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俄罗斯除了在名义上没有认可,实际上已经完全承认了车臣独立。而车臣,也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性质。

但是,由于车臣民族原始的社会体系,这里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更遑论“现代民主国家”,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的统治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制下的阿富汗,种族清洗迫使多数非车臣族裔选择出逃。比北京市面积还小的土地上竟然是军阀割据、派别林立。而由于车臣民族不事生产又崇尚武力,其对周边地区的犯罪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币、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或者说,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并未使俄罗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损失。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政局在1992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国家经济,石油出口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而车臣既是石油产区又是通道,同时车臣分裂势力还威胁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

时任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自信地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格罗兹尼。”这种自信最终被证明是荒谬的。数年的政治动荡极大的折损了俄军的战斗力,从高层到基层一系列的战术错误导致俄军损失惨重,12个月内数千官兵以及2万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

而另一方面,车臣问题始终笼罩在西方国家的阴影之下——美国出于巩固全球霸权考虑,而西欧则在历史传统上对俄国就一直心存忌惮。具体来说,除了暗中资助车臣非法武装、在外交场合向俄政府施压外,由美国主导的始于冷战时期的低油价政策也仍然在继续,从前正是长期的低油价,破坏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最终使得联盟走向解体。同样,本已被“休克疗法”折腾的奄奄一息的俄罗斯经济,在低油价的打压下开始走向崩溃,而车臣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造血机能正在枯竭,那么让一个伤口持续流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最终,虽然车臣非法武装遭到重创,杜达耶夫本人也被炸,但是俄军仍在苦战一年之后无功而返。

而第二次车臣战争,从宏观角度看仍然决定于能源这一因素:一是俄罗斯围绕石油生产、出口的安全诉求没有改变;二则是由于上世纪末,美国为打击欧元开始频频插手中东和中亚事务,导致上述地区动荡,国家油价迅速上涨,在这个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得以恢复元气,而自科索沃战争后,美欧之间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中东的动荡局势使得西欧在能源问题上开始有求于俄罗斯,于是俄罗斯的外交活动空间开始增大。

1999年8月,俄罗斯以车臣叛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为导火索,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2000年2月初,俄军最终以阵亡官兵1173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恢复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但是,战后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高加索山区,仍然可以从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国外势力那里获得援助,而多年战争在车臣人心中所造成的创伤短期内很难抚平,由于“循环”仍然存在,2004年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其根源便在此处。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之一,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其中绝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车臣虽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弹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须经过这里,一旦阻塞,俄罗斯的经济损失将相当严重。因此,长期以来,俄国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车臣作为它的重要国策。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经过五十多年的高加索战争,才将车臣征服,于1859年将它并入沙俄的版图。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在1922年成立了车臣自治州。1934年,车臣与它西边的邻居印古什自治州合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改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1944年,斯大林以车臣人与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理由,把车臣人强行赶出家园,迁往西伯利亚,给车臣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直到1957年,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才得以恢复。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趁着政局动荡、中央政府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谋求独立。这年的10月,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上车臣共和国的总统。他一上台就公开宣布车臣独立,并建立了车臣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国民卫队,人数最多时达到六万人。眼看着车臣变成公然与联邦政府唱对台戏的独立王国,成了俄罗斯联邦统一的心腹大患,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讨伐桀骜不驯的分裂势力。一开始,俄军把车臣叛军当成乌合之众,根本不放在眼里,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夸下海口:“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即可拿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但俄军却付出了几千名官兵牺牲的惨痛代价,两万多平民丧生,到头来只得停战求和,黯然撤军。

1991年,当时的车臣总统焦哈尔·杜达耶夫发表独立宣言。1992年,车臣一分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区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车臣地区再度宣布独立。此后,车臣大举压迫境内的俄罗斯人﹐导致大量俄罗斯人移出车臣地区。1994年12月11日,鲍里斯·叶利钦向车臣发动进攻。但由于当时车臣境内仍有大量俄罗斯人居住,国内反战浪潮声不断﹔再加上是次进攻准备不足,俄军士气极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军的掩护下,俄军于12月29日抵格罗兹尼,并实行围城行动。

战斗的初期,俄军以火箭炮和战斗机不断对城内设施进行轰炸。但由于车臣武装部队善于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袭最终带来大量平民亡。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遭武装军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有超过1000俄军阵亡。1995年1月19日,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激烈巷战后,俄军终于攻占格罗兹尼。武装军退往南部山区。在格罗兹尼之战后,俄军继续以空袭方法进占车臣南部其他乡镇。在不断撤退之同时,车臣武装军将策略转移到和恐怖袭击 (在这一期间发生许多极不人道的屠杀战俘事件),谋求引起民众压力逼使俄军撤离。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根据官方数字,俄军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这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非正式的独立。 签署停火协议为车臣人民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几年来,车臣名义上未脱离俄联邦,但拥有事实上的独立。马斯哈多夫于1997年1月27日日出任车臣总统,但实际的兵权却掌握在车臣武装力量总司令巴萨耶夫手中。车臣武装分子对俄罗斯的领土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胁。1999年8月初,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巴萨耶夫率领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南部村庄,并于8月10日成立所谓的“达吉斯坦国家”。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入侵达吉斯坦南部地区,俄军以北高加索为基础建立联合军队集团镇压起义;俄军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击叛军,地面部队采用特种战术进行攻击,在此期间,俄军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胜利,到25日全部收复了被车臣非法武装占领的村庄,基本消灭了达吉斯坦境内的所有车臣武装分子。9月30日,俄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车臣开进;10月2日,俄内务部部队占领车臣境内第一个村庄---波洛兹基诺夫斯卡亚;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上将宣布,俄军已从几个方向进入车臣并向纵深推进;14日,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先头部队已距格罗兹尼20-25公里;10月15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采夫上将宣布,16日进 入战争第二阶段。

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挺进格罗兹尼。

1999 年10月16日,联合军队指挥部宣布,58集团军将控制那兹拉尼---格罗兹尼公路;17日,航空兵和炮兵对数个城镇和村庄的武装分子进行打击;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已控制45个居民点;29日,俄国防部宣布到11月底结束车臣的主要战斗行动;11月9日,俄内务部队第一副司令巴尼科夫宣布,遂行车臣战斗行动的内务部队达到25000人;12日,俄军占领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捷尔梅斯;1999年12月3日俄宣布剿匪军事行动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战斗行动中,俄军解放了车臣境内119个居民点中的98个,解放了车臣三分之二的地区。

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战争进而到第三阶段,包围和攻打格罗兹尼 12月6日和8日,俄军分别攻占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和乌鲁斯马尔坦,完全封锁格罗兹尼;9日,俄军开辟南部作战方向,追击退向山区的敌人;10日,俄军向格罗兹尼守敌发出通牒;15日,俄军先头部队在格罗兹尼东郊占领阵地,马尼洛夫宣布,计划2000年2月底结束作战;22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采夫宣布,两至三周后俄军将控制车臣南部山区;25日夜,俄军总攻格罗兹尼,特种快速反应支队、特警和内务部队在甘塔米洛夫指挥的车臣军配合下从东、东北、西北方向攻入格罗兹尼;与此同时,俄军继续在南部山区打击叛军;2000年1月1日俄代总统亲自驾驶Su-27战机到北高加索前线犒赏作战官兵;1月10日,车臣非法武装反攻阿尔贡和沙利;18日,俄军恢复攻打格罗兹尼,作战部队在车臣地方武装配合下向市中心推进,解放第一、第三、第四和部分第六小区;期间俄军58集团军作训处长、"北方"军队集团副司令马洛费耶夫少将阵亡;20日,俄军攻占格市中心附近的米努特卡广场;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使穿着绿色作训服的俄军在白色的雪地里成了绝好的目标,导致了大量的士兵伤亡。21日,俄军征调特种部队前往格罗兹尼作战。22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5个小区和部分其它地区;控制区逐渐扩大。26日,俄军包围车臣南部和西部的非法武装,基本上切断了非法武装向境外突围的道路;29日;俄军第325直升机团团长尼古拉·马伊达诺夫上校阵亡。 2月1-2日战斗中,杜达耶夫的侄子等4名叛军"战地司令"被击毙,非法武装首领巴萨耶夫触雷,右脚被炸断,双手和头部受伤。2月4日,俄军将国旗插上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政府大楼。

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计划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8日,车臣副总统阿尔萨诺夫殉难;9日,卡赞采夫宣布,俄军已进入歼灭车臣山地非法武装的最后阶段;1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称,俄军已封锁了阿尔贡峡谷通往格鲁吉亚的出口,控制了该峡谷的战略要地;俄军占领车臣南部城市伊图姆卡列;期间,俄政府表示不会与车臣***进行谈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继续下去。

然而,由于俄军的一次失误,使得相当一部分车臣非法武装突围成功,躲进了山里,随着春天的来临,光秃秃的山地将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为车臣武装分子的隐匿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后,俄车双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镇压、伏击的战斗。到2000年6月中旬,战争基本上平息了下来。

第二次车臣战争,据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称:至2000年6月15日,俄军和内卫部队亡2091人,伤5962人。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就取得了全面的战争胜利。今次战争,俄军充分吸取了上次战争的教训,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精干的内卫部队,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同时,俄军吸取了美军在海湾和科索沃的作战经验,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毁了车臣许多的军用、民用目标,大量地杀伤其兵员,然后才让步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有效地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同时俄军还加强了对信息、情报的收集,迫使车臣武装连电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

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宣布俄军全面从车臣撤军,俄军的作战将从大量的歼灭叛军转为反车臣独立运动。由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和内卫部的一个由6-7千人组成的旅将长期驻守车臣。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充分展示了他果敢坚毅的硬汉形象。叶利钦总统辞职,任命他为代总统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0年的元旦期间,前往前线视察。3月20日,他亲自乘坐苏-27战斗机飞过车臣战区。他下令,哪里有叛匪就在哪里消灭,“如果在厕所里发现匪徒,就直接把他塞进茅坑里溺”。俄军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失利的教训,一改上次冒进深入的打法,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配合空降兵、特种兵的奇袭、突击、围剿等战术,不断地歼灭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一支支精干的、富有实战经验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充分利用暗夜、浓雾的掩护,从天而降,钻地而出,神出鬼没地渗透到车臣恐怖分子的占领区,屡建奇功。1999年10月8日那天,俄军的一支特种小分队秘密潜入敌人营地,一举擒获通缉了一年的恐怖分子头目哈奇拉耶夫。

在作战方法上,俄军借鉴了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的经验,充分利用自己在制空权和高技术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出动苏-24M轰炸机、苏-25强击机、米-24武装直升机和战术导弹,对车臣叛军的基地、雷达、电视台、匪首住所、机场、武器库实行远程精确的打击。由于准备充分,战略战术使用得当,俄军连战连胜,打得叛军伤亡累累,难以招架。1999年9月26日,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只好假惺惺地表示:“车臣人民和俄罗斯人民都不希望再发生一场战争。”马斯哈多夫呼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俄车之间的问题。俄罗斯***没有理会,则干脆地表示,俄罗斯愿意同车臣对话,但只能“在俄罗斯总统认为必须进行会见和会见对俄罗斯有利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军对格罗兹尼的总攻打响。在警察部队和车臣民兵的配合下,俄军从三个方向攻进了市中心的广场。车臣叛军依托雷区、地面地下工事、楼与楼之间的地下通道,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攻打罐头食品厂时,叛军用砖块砌了窗口,布置了大量的狙击手,在一个个难以发现的射击孔后面向俄军疯狂地射击,并在炸断的楼梯通道里蹿上跳下,拼顽抗。

经过一场血战,俄军终于打下了罐头厂和公路桥,彻底切断了河两岸叛军的联系。2000年2月4日,俄军战士将俄罗斯三色国旗插上了车臣“总统府”。到2月28日,俄军收复了车臣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基本稳住了车臣的局势。俄军总参谋部宣布,从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到2月初,俄军以阵亡官兵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山区,与俄军转而进行游击战,并且不断地在俄罗斯各地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要彻底铲除车臣叛军与恐怖主义势力,俄罗斯还要进行艰苦的努力。

从21世纪初来看,车臣地区的这种“动态稳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前两次战争的胜与败,归结起来都和石油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来考虑,进一步稳定车臣局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价红利不是无止境的,能否在这一红利吃完之前为俄经济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最终决定车臣局势的走向。而要使车臣民族和俄罗斯走出“循环”,同样还必须有赖于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移民、教育以及经济手段,才能最终使车臣人真正融入进俄罗斯。

巴布亚新几内亚

崔荣国

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面积46.28万km2。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西与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省接壤,南隔托雷斯海峡与澳大利亚相望。属美拉尼西亚群岛。全境共有600个岛屿。主要岛屿包括新英格兰、新爱尔兰、曼纳斯、布干维尔和布卡等。海岸线全长8300 km,包括200海里(n mile)专属经济区在内的水域面积达230万km2。海拔1000 m以上属山地气候,其余属热带雨林气候。5~10月为旱季,11~4月为雨季,沿海地区平均温度21.1~32.2℃,山地比沿海低5~6℃。年平均降水量2500 mm。人口480万人。98%属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和华人占1%,白人占1%。官方语言为英语,皮金语在全国较为流行,地方语言700余种,巴布亚多讲莫土语,新几内亚多讲皮金语,居民中93%为基督教徒,传统拜物教也有一定影响。首都莫尔斯比港,货币名称基那。

该国矿藏丰富,铜矿石储量9.44亿t,铜金共生矿储量约4亿t。此外还富有金矿、铬、镍、铝矾土、海底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其中黄金储量1831 t;铜矿储量13亿t;原油仅库土布和戈贝两大油田的储量即达4亿桶;天然气储量14万亿ft3。

外贸在巴新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铜金矿砂等初级产品。2000年巴新主要工农业产品出口量情况如下:金97 t,原油2900万桶,铜17.4万t。主要出口对象有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韩国、英国、新加坡、美国和中国等。该国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主要投资国有澳大利亚(占总额近2/3)、美国、日本、英国和马来西亚等。巴新工、矿、林、农、渔各业几乎均为澳、日、英、美等国公司所控制。

一、储量和资源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稳定的印-澳板块南缘和太平洋板块北缘交汇处,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的亿万年里,由于向北移动的印-澳板块和向西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巴布亚新几内亚经受了抬升和挤压变形。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地质构造复杂,包含澳大利亚克拉通、新几内亚造山带、美拉尼西亚岛弧和太平洋板块。

巴布亚新几内亚矿藏丰富,已探明铜储量210万t,黄金储量3110 t,原油储量5.3亿桶,天然气储量6.25万亿ft3,加之铜金共生矿石约4亿t。此外还有铬、镍、铝矾土、海底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表1)。

1.铜

铜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布干维尔岛的潘古纳、西部省富比兰山的奥克特迪(奥克泰迪铜矿是世界第八大铜矿)、塞皮克河以南的佛里达和俾斯麦山脉的扬德拉四大矿区,均为新生代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其中布干维尔岛中部山区的铜矿,估计矿石储量达到8亿t以上,是世界巨大铜矿区之一。

表1 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矿产探明储量 单位:万t(金属量)

资料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8。

2.金、银

巴布亚新几内亚金矿多为火山岩型和斑岩铜金型,金储量约1756 t。金矿主要分布在新爱尔兰省、恩加省、布干维尔省、西部省、米尔恩湾省和中央省等地,最为著名的是波格拉金矿床和利希尔岛热(泉)型金矿,两矿床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规模巨大,圴为世界级金矿床,其中利希尔岛金矿位于新爱尔兰省的利希尔岛,距首都莫尔斯比港东北700 km,金储量为573 t。波格拉金矿床位于恩加省,距首都莫尔斯比港西北620 km,金储量为420 t。另外,在布干维尔岛的潘古纳斑岩铜金矿中有金资源量500多t。西部省的奥克特迪铜金矿床中金资源也非常丰富。银矿多与金矿共生,主要分布在西部省、布干维尔省、恩加省和中央省。

3.镍、钴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镍、钴资源主要集中在本岛东南的马当省,其中拉穆镍钴矿为世界级大型红土镍矿床,已知资源量约为144.43万t镍,14.3万t钴。

4.石油和天然气

巴布亚新几内亚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巴布亚盆地的陆上地区,南部高地省最为集中,其次是东部高地省和海湾省,巴布亚湾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目前的海洋油气勘探活动主要集中在该区域。2006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3288万t,天然气储量为3456.67亿m3。

二、矿产勘查与生产

矿产工业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的基石。2004年,矿业产值占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的21%。2006年,矿产品出口额为34.15亿美元,占该国商品出口额的83%。矿产品生产情况见表2。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矿山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矿山:新爱尔兰省的利希尔(Lihir)金矿山,西部省的奥克特迪(Ok Tedi)铜-金矿山,米尔恩库Milne Bay省的米西马(Misima)金-银矿山,恩加(Enga)省的波尔盖拉(Porgera)金矿山。

弗里达河(Frieda)铜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2011年将结束,该项目开发的铜金矿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矿之一。通过钻探发现矿产资源量4270万 t,其中铜品位为3.09%,金品位为0.59 g/t。

2006年,巴布亚新几内亚铜和金的产量在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排名第四位。

1.石油

巴布亚新几内亚2006年原油产量约为1730万桶,在亚太地区列第九位。主要生产商是Chevron Niugini有限公司,经营着南部高地省的中央莫兰油田,库吐布(Kutubu)油田,戈贝(Gobe)油田。Santos有限公司在南部高地省的Se Gobe油田生产少量的原油。Exxon Mobil公司也是主要的油田开发经营公司之一。上述三家公司只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石油生产的主要经营和管理公司,真正油田的大股东是Oil Search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控股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公司,自1929年起就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运营,后来在澳大利亚公开上市,目前该公司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公司之一,拥有这个国家约70%的石油储量,占这个国家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0%的出口收入。Oil Search有限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雇有约900名员工。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涨,该公司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利润增长。2006年税后利润4.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为该公司成立77年历史最高。油气产量1020万桶,与2005年的1220万桶相比略有下降。平均石油销售价格为每桶67.22美元,同比上涨16%。石油勘探公司首席执行官Peter Botten表示,在未来3年内,该公司石油日产量将保持在5万桶左右。巴布亚新几内亚唯一的石油精炼项目位于莫尔斯比港,其产能为3.25万桶/日,其经营者是加拿大的interOil公司。石油精炼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有50%的产品出口到周边国家或地区。

2.天然气

巴布亚新几内亚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但目前的开发程度较低。2006年天然气产量约1.55亿m3,主要产自南部高地省的Hides气田,经营商是美国的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公司,Oil Search公司拥有21.5%的股权。除Hides气田外,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有不少气田或油气田,如Agogo、Gobe Main、Hedinia、Kutubu、Moran、Angore、Juha、ELK 1、Se Gobe和Usano等,但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为大规模开发本国的天然气资源,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正在筹划引进国际矿业资本建设液化天然气项目。2007年政府就宣布计划上马号称“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2008年5月22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签署了这一工程巨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项目将由埃克森美孚运作,并进行项目前期的工程设计施工考察(FEED),耗4亿美元,需时16个月。合资伙伴包括埃克森美孚(41.5%)、Oil Search(34%)、圣托斯(17.7%)、AGL(3.6%)、土地主(1.2%)等。项目直接投资100亿美元,项目期限30年,预计的生产能力为630万t/年,将至少建2条液化天然气生产线。天然气主要来自于Hides气田,邻近的Angore和Juha气田也会补充供气。项目投资何时启动要等到明年底考察结束后才能决定。项目建成后巴布亚新几内亚将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此外,为更加有效地开发其余的已发现天然气资源,2008年7月Oil Search公司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签订了国内天然气开发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南高地地区能源企业,评估该地区能源供应潜力和其他小型天然气开发机会;②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可持续发展公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组建西方省天然气开发研究合作企业;③与日本伊藤忠商社(ITOCHU)和三菱化工(Mitsubishi Chemicals)合资成立企业评估甲醇和二甲醚(DME)项目;④研究为莫尔斯比港供应安全稳定电力。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然气开发程度将大幅度提高。

3.铜

铜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优势矿产,每年铜的矿山产量约20万t,近两产量有所减少,2006年产量约为19.4万t,全部来自西部省的奥克泰迪铜矿(Ok Tedi Mine),该矿是巴目前唯一正常生产的铜矿山,其经营者是奥克泰迪矿业有限公司(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可持续发展项目公司拥有52%的股权,巴政府拥有30%,加拿大Inmet矿业限公司拥有8%)。2006年该公司产量为62.2 t铜-金精矿(含17.8万t铜,15.7 t金)。在潘古纳铜矿于1989年被迫停产之后,奥克泰迪就成了巴国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巴国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来自这里。奥克泰迪矿产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称,由于国际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2006年该公司销售收入为46亿基纳(约合15.3亿美元),同比增长40%;税后利润为19亿基纳(约合6.3亿美元),同比增长79%,创该公司25年历史最高。目前该矿雇佣了2000名正式职工和2000名合同工。

奥克泰迪铜矿计划于2013年关闭,但不会影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铜矿生产。目前已经有几个大型铜矿项目正在开展或计划启动,其中有3个项目超过10亿美元,包括Marengo矿产公司的Yandera铜矿项目和南非哈莫尼公司的金矿项目,以及斯塔特拉铜业公司铜金矿项目。3个铜矿项目预计铜年产量为35万t。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矿产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也会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提供较大铜矿产能。比利时Jan De Nul公司(国际第二大采掘公司,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采掘船)将负责设计远程控制海底矿产开发的技术。如果该项目得以实现,巴布亚新几内亚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深海底采矿的国家。

1997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向澳大利亚鹦鹉螺矿产公司(Nautilus Minerals)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海底勘探许可证,勘探和评价新爱尔兰省西海岸的海底高品位的铜-金-银锌硫化物矿床(水深约1700 m)。鹦鹉螺矿产公司的战略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深海底商业采矿的公司。目前该公司计划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爱尔兰省西海岸的海底矿产地进行商业开发。2006年5月获得第一批勘探成果,矿带长1300 m,80~120 m 宽,品位金15.5 g/t、铜10.1%。2006年9月取得样品分析表明,金品位10.3 g/t,锌品位22.1%,银品位418 g/t。该公司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经理已经向新爱尔兰省政府提交矿产项目开发计划,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爱尔兰省政府信息部门报告认为,该公司最终技术设计,包括工艺都已经符合勘探和开发条件,海底矿产开发将于2009年投入生产。

另外,澳大利亚布干维尔铜业公司目前正在评估重启位于布干维尔岛废弃的潘古纳铜矿的可行性,目标是重新获得开采盈利。潘古纳铜矿1972年投产,曾经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重要的矿山,潘古纳铜矿于1989年关闭(当时是世界第五大铜矿),原因是布干维尔岛陷入土地所有者争议以及环境破坏所引发的分离主义分子冲突。自从潘古纳铜矿关闭以来,没有一位布干维尔铜业公司官员获准进入矿场。目前布干维尔铜业公司正在与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布干维尔岛当地社团协商有关恢复采矿的问题。布干维尔岛自治政府希望该岛恢复采矿能带来收入,不过表示前提是得到土地所有者和当地居民的全面同意。

4.金、银

巴布亚新几内亚金、银的矿山产量在50~60 t之间,2005年矿山产量分别为68.5 t和51.1 t,2006年有所下降。主要生产矿山有 Kainantu(金)、Lihir(金)、奥克泰迪(铜、金、银)、Porgera(金、银)和Tolukuma(金、银)。最大金矿山是位于恩吉省的Porgera 矿山,2006年产能为28 t金,其经营商为Porgera联合风险公司(加拿大Placer Dome公司拥有75%的股权)。Lihir金有限公司(Lihir Gold Ltd.)是另一重要金矿生产商,经营着位于新爱尔兰省的Lihir金矿。该矿山储量约2360万oz。该矿山寿命期预计为37年,前15年采用露天开采,平均年产量约为19 t,以后22年平均年产量约为7 t。奥克泰迪是最大的产银矿山,2006年生产能力为40 t。

5.镍、钴

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还不生产镍、估,但有一个世界级的镍钴矿项目下在开发之中,这就是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省(Madang Province)的拉穆(Ramu)镍钴矿项目。2006年11月,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索马雷亲自出席了在巴萨穆克(Basamuk)举行的拉穆镍钴矿项目落成奠基仪式,标志着该项目已正式起动。该项目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下称“中冶集团”)与澳大利亚高地太平洋公司(HighlandsPacific)合资开发,中冶集团拥有合资企业85%的股权,并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建设、提供建设资金以及前期的开发和建设。而高地太平洋公司的子公司Ramu Nickel将拥有合资企业8.56%的股权。当时估计,该项目的总投资约为6.5亿美元,是目前中国公司在海外除石油以外最大的矿产资源投资项目。

高地太平洋公司初期持有拉穆镍钴矿项目8.56%股份,不过在偿还项目融资债务后其持股将提高至11.3%。该公司还拥有以市场价再购入拉穆镍钴矿项目9.25%股份的选择权,如果执行,其总持股将提高至20.55%。拉穆镍钴矿预计拥有1.43亿t矿石资源量,其镍含量和钴含量分别为1.01%和0.10%,其中50%左右已经确定为储量。按照镍年产量3.28万t和钴年产量3280 t估算,该矿开采周期将超过20年。矿山开采的矿石将通过一条132 km泥浆管道运往拉伊海岸(Rai Coast)巴萨穆克湾(Basamuk Bay)的一座加工厂。该矿将于2009年下半年投产,预计年产32800 t镍、3280 t钴,运营期将超过20年。开发成本预计为8亿美元(25亿基纳),加工厂和矿场基础设施项目预计将于2007年4月开工。另据报道,2006年11月中国吉林镍业集团公司加入了该合资项目。中国金川集团公司也正进行谈判准备加入该合资项目。

表2 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矿产产量

资料来源:Papua New Guinea.Minerals Yearbook,2006。

三、矿业管理和税收

(一)矿业管理

1.矿业权管理

巴布亚新几内亚1992年分别颁布了矿业法和石油法。建立管理矿产和石油资源的现代特许权制度。法律规定,矿产和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政府有权授予矿产和石油勘查及生产的许可证。目前矿业的主管部门是矿业和石油部。

1992年,矿业法规定了矿业的种类,矿业开发合同的形式,租金、相关费用和权利金的支付,租地权益和交易的登记,对受影响土地占有者的补偿等。矿业法中对于大规模经营规定的主要矿业权有勘查许可证和特别采矿租约。勘查许可证确定了在规定地区勘查某些矿产的独占权利。特殊采矿租约和砂矿开采租约。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权证,例如采矿通行证等。具体程序是,同国家谈判和签署矿业开发协定,由矿业和石油部长批准开发提案,在适当补偿的基础上同土地占有者达成协议。

1998年,石油法规定了3种许可证,即石油勘查许可证、石油保留许可证和石油开发许可证。石油勘查许可证允许持有者在规定区域内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查活动,石油勘查许可证对规定区内的石油勘查拥有排他权,但许可证持有者还必须与政府签订在租地内有关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协议。石油保留许可证给予持有者对规定区域内由于经济原因暂时不能开采,但中期可以开采石油的权益。

按照现行的国家政策,国家有权获得大型矿业项目最高达30%、石油项目最高达22.5%的股权。国家在项目得到开发批准时按照投入成本从开发者手中购买股份。国家不在中小型项目中参股。

2.土地主的权益

(1)土地主股权:国家在主要矿业项目和石油项目持有的股权中,有一部分分配给省政府和项目区内的土地主,承认土地主传统的所有权权利。对于石油项目,土地主可以获得2%的股权,在开始商业生产前的费用由政府持有的22.5%的股权支付,但此后土地主可以获得最高5%的股权。在项目开始商业生产前,土地主不需交费,但项目开始商业生产后土地主需支付全部费用。土地主的具体权益在授予特殊采矿租约时通过谈判确定。

(2)土地主补偿:根据矿业法和石油法,开发者需要对受项目影响的土地主、占有者和其他权利人提供合理补偿。具体通过开发者与土地主和占有者的谈判确定。

3.组建国有矿业

1996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组建了国有资源公司——矿产资源开发公司,奥罗根矿产有限公司控股51%,并且到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49%的股份由社会投资者持有。该公司在米西马、波尔盖拉和建设中的利希尔、高波(Gobe)和卡图布油田拥有股份,若潘古纳矿山恢复生产,它有权购买矿产资源开发公司在该矿山的股份。根据同政府达成的选择权协议,该公司在今后25年中,拥有购买该国任何重大新矿产项目最高达25%的股份。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一般来说,国家坚持所有同项目相关的基础设施费用由开发者承担和支付。国家在所得税法中实行税收抵免计划,允许矿业和石油项目的纳税人拿出最高相当于矿业和石油经营税收入的0.75%的支出,用于经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这笔费用国家将从所得税中扣除。通过这项计划,巴布亚新几内亚所在大型项目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基础设施,包括学校、警察署、道路和便民邮局。

5.鼓励当地企业发展

政府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在矿业或石油开发地区创立新的企业。当提出招标时,开发者必须将巴布亚新几内亚合格的承包商和供应商包括在内;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当地货物和服务;要求开发者支持地方企业发展。另外,政府要求开发者优先雇佣当地人和进行培训,并对此进行监督。

(二)矿业税收

1.所得税

普通行业为30%,矿业项目的税收:本国公司为35%,非本国公司为48%。本国公司向非居民支付红利要缴纳17%的预扣税。石油项目按照税收的50%征收所得税,天然气为30%,但不征收红利预扣税。所有的勘查和开发费用可以从项目收入中摊销。2000年,政府进行了税收系统调整。将矿业公司税率下降到30%,红利预扣税降至10%。公司被允许在总收入中扣减25%的勘探费用。新的税收制度只适合于正进行中的项目,并保证项目财务期内财务制度的稳定性。

石油项目和大型矿业项目还遵守以项目为基础的税收评价。除某些特殊情况例外,该类项目的纳税人按照这一项目纳税,其他活动并入该项目一起计算。

2.超额利润税

当纳税人已经收回投资,并且净现金流超过特定收益率时缴纳超额利润税。对于石油项目特定收益率为27%,超过该值,对于净现金收益征收50%的超额利润税。对于天然气项目特定收益率为20%,超过该值,对于净现金收益征收35%的超额利润税。对于大型矿业项目,特定收益率为20%,或按当年美国国库卷的平均利润加12%,具体由纳税人选择。超过此特定收益率者,按照35%的税率征收超额利润税。2000年,税制调整时将矿业项目的超额利润税和特定收益率(起征点)降至15%。政府还计划在4年期间,将矿业征税分阶段逐步取消。

3.权利金

所在项目生产的石油和矿产应按照2%的税率向国家缴纳权利金。这项收入分配给省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对矿业经营来说,当矿产品不经过精炼出口,按照出口离岸价计算权利金。如果矿产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精炼,则按照冶炼厂收益计算权利金。对于石油经营,按照井口石油价计算。在2%的权利金中,1.25%可以从所得税收入中扣减,其余0.75%享受税收减免。

4.进口关税

矿业和石油工业进口的专用货物仍然需要缴纳关税,采用一揽子关税税率。米西玛和波尔盖拉金矿项目进口货物的一揽子关税税率为16.62%,利希尔金矿项目为14.62%。

特殊勘查或普查设备免除进口关税。

(三)环境管理

保护环境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宪法规定的义务。环境与保护部是政府负责环境保护的主要机构,管理和监督所有资源开发项目。目前该国颁布的主要环境法规有:环境规划法,要求具有较大环境影响的项目提交环境计划;环境污染法,要求向环境排污者领取许可证;水资源法,对于向水资源所在者支付补偿、正式进入权、取水权和用水许可做出详细规定;保护区法,对于具有特别生物、地貌、地质、历史、科学和社会意义的地区提供保护;海洋废物倾倒法,规定向海洋倾倒废物需要领取许可证。

四、展望

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发展稳定,矿业开发比较活跃,但铜矿价格下降对其矿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未来的3~5年内,弗里达河(Frieda)铜金项目和Ramu镍钴项目将会促进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的概况.世贸人才网,2006.9.22 [2]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7

[3]John C Wu.The Mineral Industry of Papua New Guinea.Minerals Yearbook,2006

[4]Anthony Williamson,Graeme Hancock.Geological Framework of PNG.The geology and Mineral Potential of Papua New Guinea

[5]宋国明等.巴布亚新几亚.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矿业投资合作的前景分析,2004年,179~183页

[6]宋国明.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业投资环境.资源网,200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