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油价几号调整的-扬州最新汽油价格

tamoadmin

1.最近几年什么专业最吃香?

2.有谁知道从镇江到扬州的汽车票价多少钱,在镇江什么地方乘车?

3.朱自清资料

最近几年什么专业最吃香?

扬州油价几号调整的-扬州最新汽油价格

经营政府,公务员,永远最吃香~ 不过挣钱来的快的还是技术或金融银行投资业的~ 补充下: 通信业:需求旺盛,营销人员比重继续上升 今后几年,通信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分布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新增电信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人才构成进一步变化为:经营管理类、通信技术类和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比例为2∶3∶5.这个比例中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员比重较之前有所上升,预示着更多非通信专业人才将涌入通信行业。 汽车业:人才全面紧缺 未来5年,根据汽车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来看,人才供求矛盾的变化将不是渐增,而是激增。这意味着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研发机械工程师、销售和市场人员的新增工作机会将非常可观。在汽车企业的招聘中,不是哪类人才比较重要,而是各类人才都很重要;不是哪类人才紧缺,而是全面紧缺。主要包括:汽车研发人才、维修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汽车服务人才等。 快速消费品:营销人才缺口大 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人才缺口将依然主要来自市场营销岗位。近年来,该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因此,在2007年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 石油业:专业人力资源匮乏 石油行业招聘企业以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石油服务公司为主。外资石油企业方面,从其在中华英才网上所发布的职位显示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地质工程师和钻井工程师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目前石油企业才人流动的内外部条件还未成熟,所以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难度。国有企业方面则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人才极为紧缺——就陆上石油企业而言,无论是各石油企业还是三大集团公司直属机关,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才都不足总人数的1%. 06年人才市场盘点 人才供求走势将在未来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因此提醒职场人士关注。 年度十大需求旺点 市场营销类、物流类、房地产建筑专业类、咨询类、项目管理类、生产管理类、电子工程师类、质量管理工程师类、设计类、IT软件研发测试类等是人才市场10大需求旺点。其中,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包括销售代表,还包括销售团队管理人员、区域销售管理人员、渠道销售人员等;物流类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国际物流销售类的专业人才;房地产建筑类以各类规划设计工程师、建筑师为主;咨询类人才包括各类咨询顾问、咨询师等;项目管理类以项目经理、项目专员为主;生产管理类主要是各类管理人才;电子工程师类主要包括设计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质量管理类以QA、QA专业人员和质量管理岗位为主;IT软件研发测试类主要是软件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 法律、行政:明显“供过于求” 目前在人才市场人才明显“供过于求”的职位类别有:法律类、行政类等。法律类主要指公司法务、法律助理等;行政类主要指各类文员、行政事务人员等。 校园人才的需求出现新态势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高校直接选拔优秀毕业生,人才竞争的白热化,直接导致入校招聘时间的大幅度提前。主要体现出以下五点特征: 第一,整体形势供需两旺,专业供求基本平衡。企业需求强势递增,同时高校扩招影响也逐渐明显,每年大批量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不断冲击同类人才的市场价格。学生选择面继续大幅度拓宽,企业、单位选择人群更广、选择阶梯和人才梯度越发清晰。 第二,少数类别专业生源社会需求旺盛,但优秀生源供给不足。一些看来较为冷门、从业人员较少的专业,反而就业较为容易,发展也较为平稳。 第三,个别专业毕业生源充沛,但社会需要反应冷淡。由此造成的人才浪费、人不尽其能的情况也较常见。如这两年高校里较为看好的法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了社会需求,反而使这部分学生往往面临就业难或者学不尽用的情况。 第四,学习专业、学校、语言能力在企业、单位评价人才时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同时,实习经验等方面也成为大学生初次就业的重要考察方向,正在进行中的“飞越重洋”海外实习生选拔计划报名火爆,可见大学生已经在积极的丰富个人的实习经历以应对这一状况。 第五,企业对学历的要求趋于理性。更多的企业在选择应届生源时能做到按需录取,一味追求高学历的情况越来越少。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认识的理性化,另一方面,也是用人单位合理规避人才流失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必然要求。

有谁知道从镇江到扬州的汽车票价多少钱,在镇江什么地方乘车?

哈哈

我知道

1、从客运中心(靠近火车站出口的那个门),那有直接到扬州西站的车,票价差不多13元,(不知道有没有调整,最近油价涨了,西西)

2、从大市口北站(公交站台,靠近商业城这一边的)坐镇扬公交,直接到扬州瘦西湖,票价是10吧

3、从镇江做公交车到渡口,有28路和10路等,价格根据你所在的位置定,坐渡船过江,价格以前是3元每人,过了江后在森林公园,有瘦西湖到森林公园的公交车,价格是2元,可以在文昌阁,瘦西湖等站台下车

4、镇江路线不变,过了江后步行到瓜州镇,有16路公交到扬州,经过扬州西站,文昌阁等

朱自清资料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声》

3、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 《温州的踪迹》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女人》

9、 《<梅花>后记》

10、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11、 《怀魏握青君》

12、 《阿河》

13、 《儿女》

14、 《哀韦杰三君》

15、 《旅行杂记》

16、 《飘零》

17、 《说梦》

18、 《白采》

19、 《海行杂记》

20、 《一封信》

21、 《序》

名家论佩弦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佩弦逸事

函请接济家父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不领美国面粉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吴 晗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

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

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所谓“救济

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

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

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

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

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

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

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

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

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

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

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

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

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

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

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

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

先生。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

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

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

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

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

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的看

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

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

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

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

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

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

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

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乾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

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

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

有火气。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

义消极抗战,对***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高潮的真实情况,

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

很少发牢骚。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到了

国民党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复员回到北平以后,

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

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

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

对编纂《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

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

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编印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派的抗议和

谴责。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

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

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举一个例子,

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

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

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我在知道这件事

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

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

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

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同时,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事

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他对国民党特

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

看出来。这时候,国民党派为了挽救濒于亡的命运,加强了对

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

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

发表。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当然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

学术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

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

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

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

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从

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这两句诗十

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的座谈

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我亲自到他家请他,和他一起

漫步从北院走到工字厅。他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对我说:

“你们是对的,道路走对了。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大习惯,要

教育我们,得慢慢地来。这样就跟上你们了。”开会时他也发了言,

主要一段话也还是这个意思,他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

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

是向下的。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

要许多知识分子都丢开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现在我们过群众生

活还过不来。这也不是理性上不愿意接受,理性是知道应该接受的,

是习惯上变不过来。”

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丢开既得利益,要过群众生活,他又进

了一步了,这是大踏步前进的一步。他拒绝购买美援面粉,在签了名

以后,这天的日记记了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

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

做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告诉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

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

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

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

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

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坚决不走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当时有人要他参

加国民党办的中间路线刊物《新路》,他坚决地拒绝了。但是他却带

病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

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

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

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

其走狗国民党派面前站起来了。”(《选集》第4卷,1499

页)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

写朱自清颂”,这是我们未者,特别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战

友的责任。这种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还有待于未来。这

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读《别了,司 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

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