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的油价调整机制-由来的油价

tamoadmin

1.第四次石油危机会爆发吗?

2.车小将是什么,它的发明者是谁?

3.从美国过去60年经济和货币发展,带来的思考和转机?

4.成品油价年内第四涨,油价上涨后你还愿意驾车出行吗?

第四次石油危机会爆发吗?

谁发明的油价调整机制-由来的油价

一段时间以来,油价一路“高歌猛进”,世界一片惊恐,似乎第四次石油危机即将来临,中国也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当前油价高企,有一定供求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世界性投机家们的炒作引起的。没有直接有关大产油国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第四次石油危机可能不会到来。只要把油价机制理顺,中国就能平稳地渡过这一困难时刻。当然,从长远来说,我们是应该迅速制定一个长期的能源战略,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危机了。

供求因素并非油价高企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此次油价高企的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局势、美元贬值、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加速、全球原油新增探明储量增长不明显以及全球原油库存水平偏低等。其中除原油储量问题以外,其他更多的是短期因素。

与去年比较,地缘政治的影响并不是更为严重。伊拉克局势比去年要明朗很多;巴以和平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中东局势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因罢工导致的石油停产已经结束,委内瑞拉总统还呼吁启动OPEC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原油价格;沙特国王逝世也是一个短期事件,随着王储登基也将趋于平息。

供求关系与去年比较也并无重大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比2004年有所减少,国际能源组织估计全球日均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中国在去年成为原油第二大进口国,但今年前半年整体进口增长大幅下降,同比从34%下降到14%,7月份更是下降至12%,联系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原油进口增长放缓导致整体进口增长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国内成品油价倒挂导致加工炼油环节利润可能呈现负增长也可能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下降。统计显示,仅俄罗斯新增原油产量就超过中国和印度的需求。今年印度的需求与去年相比也没有迹象表明有巨大的增长,欧洲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原油需求还有所减少。综上所述,供求不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国和印度因素的影响应该已经逐步吸收,需求拉动价格增长的因素并非此次原油价格上涨的主导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原油储备水平近期有所上升。国际能源组织统计,OECD组织国家原油和汽油商业库存绝对水平虽然低于5年同期平均数,但是比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有所上升,特别是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有明显上升。在美联储10次升息的强烈信号支持下,加上欧洲经济复苏程度与预期存在距离,今年以来美元一直保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态势,所以美元贬值显然也不能成为近期油价冲高的解释。

炒作影响石油定价日益严重

事实上,这一轮石油涨价与世界性的炒作不无重大关系。

当前石油定价机制主要由原油期货价格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原油期货多头炒作者与石油交易商因为利益一致形成某种默契,原油期货价格一定会上涨,这会使多头投机和交易商双双获利。近期许多国际市场分析人士过度发挥一些概念,混淆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响,推动油价急涨。

一些分析师也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长变化,夸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价格剧烈波动。另外台风、英国伦敦爆炸案和一些非经常性事件也成为炒作的概念,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吸引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现在高企的石油价格泡沫成分很大,与热钱在石油市场上兴风作浪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国外对冲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管理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其对市场推波助澜的能量不容忽视。对冲基金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波动套利赚取绝对利润。套利机会需要市场的波动,有波动才有价差,有价差才有套利的机会,所以“热钱”的模式就是:寻找概念-制造波动-快进快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热钱”是通过“概念”、“题材”和“基本面分析”来炒作和影响价格预期走势的。当对冲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时,这种炒作不但制造了波动,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的价格。在现有的石油定价机制中,石油价格不是完全按照通常的市场供求来决定均衡价格。除供求关系,“炒作”成为第三个不得不考虑的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对冲基金以及与之配合的专业“炒作”队伍已经成为左右石油期货价格的一方主导力量。

中国如何面对可能的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的高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中国现在还不能影响原油全球定价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重大的长期能源战略,同时还要立足近期国内的各项相关改革和措施。

当前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供油短缺,并不完全是国际油价高企造成的,而是与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倒挂以及定价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国内石油价格一直低于国际油价,从根本上说应该采取更市场化的手段,利用价格机制来调整需求和供给。近期很有必要适当调整国内油价。宏观指标显示,目前是高增长低通胀,适度调整油价不会造成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是油价调整比较合适的时机。价格调整到位以后,能源的短缺、煤电的供求、交通和运输的紧张都会得到缓解,一些受高油价约束而生产过剩的行业可能也会进行相应的整合。

发生供油短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市场短缺和造成市场短缺的参与各方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国家给几个石油公司垄断市场的巨大垄断利润,但没有规定他们同等的责任。国家给有关部门定价的权利,但没有同时给予当定价不合理时,造成供给不足、造成企业与社会巨大损失的责任。所以石油垄断企业要与政府签订保证供应协议,价格调整部门要对价格不合理造成的供需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在成品油价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该让资源税也与国际接轨。增收的资源税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由于石油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近期还要提倡节约型发展方式,投入更多的研究资源,或者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成熟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石油使用效率上的差距。

近期我们需要主动参与国际油价的定价体系,争取定价权。没有定价权意味着我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市场剧烈波动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作为石油需求大国,应该注意石油期货价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从长期来说我们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能源战略。在石油资源方面要展开比较艺术的“石油外交”,争取石油输出国的稳定供给,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石油资源的国际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海流能、太阳能、植物能源等等,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之道。

车小将是什么,它的发明者是谁?

车小将宣称是一种汽车尾气清洁剂。但是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车小将主要成分是危化品甲醇,按推荐量使用会导致汽车动力下降,并导致车辆燃油系统腐蚀、故障,与宣传功效背道而驰。

它的发明人是苏同兴。

扩展资料:

记者发现,“车小将”宣传的“核心技术”涉及润滑剂、微爆剂、清洁剂、溶解剂等方面,甚至还有“将水分解成氧和氢继续二次燃烧”的“相变催化剂”,但没有涉及橡胶和金属零部件的保护。

对“车小将”的节油效果,专家也提出了质疑:甲醇热值远低于汽油,大量使用必然导致动力下降、燃料消耗上升。李国祥说:“加甲醇之后汽油是少烧了,但燃料成本未必会下降。”除了产品功能,“车小将”研发团队的权威“光环”也值得推敲。“

车小将”官方介绍其发明人苏同兴为“中国环保新能源研究院”总工程师,但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今年3月公布的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中,“中国环保新能源研究院”赫然在列。

参考资料:

新华社汽车

从美国过去60年经济和货币发展,带来的思考和转机?

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及民权的施政纲领。他任期内的第一个年度预算就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非战争、非经济衰退引起的财政赤字。1963年财政赤字将达70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却降到了1939年以来的最低点。1963年11月,肯尼迪被暗杀。副总统约翰逊成功就任

约翰逊继承了肯尼迪的政治遗产提出了“伟大的社会”计划,1965年到1969年,联邦支出总共增加55%,每年增加11%,而此之前三年每年开支增加只有2%。联邦财政赤字迅速上升,此外,还有一项开支也在大幅度扩张,那就是对越战争。1968年越战高峰期,美军投放兵力高到53.1万人。联储主席是马丁。

马丁任期内联邦基金利率几乎就没有跑赢不断上涨的通胀率。在六十年代,美联储的威望很低,很多人认为,联储应该与财政部协同支持总统的统一决策。约翰逊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1967-1968年,马丁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利率下调到2%以下,M1和M2的供应量快速增加。

当时经济学界被凯恩斯主义统治:即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尽管这样带来通胀。当时,最流行的理论是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发明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要想降低失业率,扩张货币增加通胀即可。到了1969年,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

美国GDP掉头跌到3.1%。通胀快速上升,而失业率直接飙升至6%。美国迎来第一次滞胀危机。二战后,世界和平黄金期给欧美世界带来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60年代末,军用技术民用化红利和劳动力红利消失,西德、日本崛起,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出口额占比快速缩小,黄金储备逐渐减少,美元地位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进入周期性衰退。滞胀的出现,标志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1967年,菲利普斯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澳洲,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中国经济。1968年,尼克松成功当选第37任总统。尼克松对内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重振美国经济。尼克松上台后与中国建交,同时,结束了越战,缓和了与苏联关系。

尼克松对经济及金融一窍不通。当时美元摇摇欲坠,布雷顿森林体系处在崩溃的边缘。1969-1970年,尼克松为了消除通胀,一定程度上实施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美联储也提高了利率。通胀率缓和到4.5%,但GDP依然没有好转,1970年和1971年都停留在3.2%的水平,失业率高达6%。1971年为连任他放弃了紧缩政策

1971-1972年,时任联储主席伯恩斯(格林斯潘的老师)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直线飙升,M1增长率超过6%,M2增长率超过12%。在伯恩斯大肆放水之际,1971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黄金价格突然快速飙升,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被疯狂做空。人们都把不需要的美元换成德国马克或其他坚挺的欧洲货币。

德意志银行在日购买2亿美元,然后决定不再从事货币操作。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央行马上跟进,关闭了本国的外汇市场。5月的第二个星期,4亿美元的黄金流出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到二战以来的最低点。8月12日德国马克兑换美元升到20年最高位。财政部副部长保罗.沃尔克意识到美元崩盘在即。

在1965年,戴高乐将法国存放于纽联价值4亿美元的黄金转运回了巴黎。当时,美国财政部只剩下不到20亿美元的黄金,不到美国对外偿付义务的15%。当时黄金官价已经从35美元翻番涨到了70美元。沃尔克提出了一个应急方案:终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美元兑换黄金,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遭到否决。

1971年8月15日晚上,尼克松突然向全球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关闭美元兑换窗口;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以及劳资谈判干预。次日,纽约交易所股票大跌3%,外汇市场一片混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重点是干预物价,控制通胀。

1972年至1973年,鸡蛋上涨49%,肉类整体价格上涨了25%。1973年4月,家庭主妇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全国抵制肉类运动。尼克松花了一整年的功夫强控物价,结果物价失控,甚至造成严重的短缺灾难。美国人在和平年代第一次发生了物资短缺,市场上的牛肉、食品大量消失了。尼克松总统是凯恩斯主义的拥趸者。

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对以色列宣战,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报复尼克松向以色列提供,20日沙特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疯狂上涨。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到12美元一桶,党晚尼克松滥用职权对司法部进行“大屠杀”,31日众议院启动对尼克松的弹劾程序,即水门事件。

1974年5月物价报复性上涨。8月经济跌入低谷,尼克松下台,副总统福特接任。1974年GDP实际增长率为-0.5%,物价上涨12%,失业率达9%。标普500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美国爆发第二次严重的滞胀危机。美国人发现,全球石油价格已回落,而美国深陷滞胀泥潭,滞胀问题根源在美国自身。

福特政府实施了减税法令,削减政府费用、平衡预算等措施,美联储实施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福特接手的这两年,GDP增速反弹,通胀最低降至4%左右,不过失业率下降不明显。1976年福特本该连任,但由于福特上台后特赦了尼克松引发不满,再加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最终败给卡特。

卡特政府放弃了紧缩政策,选择了扩张性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M1增速最高时达8%,M2增速保持在12%以上。在经历了1975年的负增长后,美国GDP1976-1978年增长率都在5%左右。而美国的失业率和CPI依然高于GDP增长率。1979年两伊战争爆发,油价在短短一年内涨了3倍。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美国通胀率直线飙升,从1976年的6%上升到了1979年第四季度的12.7%,失业率依然高达6%以上,GDP增速则急转直下,1979全年增长率仅为3.17%。卡特将通胀归结于国民过度消费和贪婪,严重依赖石油。整个70年代,美国政府告诫人们,要缩减需求、节约石油。

卡特性情不稳定,一口气将整个内阁十三名成员全部炒掉,于是启任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他是推动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如今,美元遭遇全球围剿,美国陷入滞胀泥潭,他想挽回点什么。沃尔克不受任何理论约束,坚持实用主义,且以手腕强硬著称。

沃尔克其实采用了双管齐下的办法,即盯住利率和货币总量。1980年初,通胀率疯狂飙升。1月21日,黄金价格达到历史新高每盎司850美元。沃尔克先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到12.5%,4月进一步拉升到历史前所未有的21%。进入5月,通胀率高到15%。这一年,美国GDP增值率跌至-0.26%。美国经济滑入第三次滞胀危机

沃尔克这种暴力去杠杆的方式,扼杀了市场的流通性,完全牺牲经济增长和就业,砸了卡特总统的饭碗。卡特总统执政这几年,美国经济除了失业率、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全面败退外,美元面临严重的国际信誉危机,甚至巴黎乞丐都公开拒收美元。政府财政赤字不断上涨,在1980年高达740亿美元。

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拉弗担任了里根的经济顾问,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成功入主美联储,蒙代尔和拉弗的供给学派则入主白宫,凯恩斯主义失去政治统治席位,美国经济决策开始被新的经济理论所驾驭。此后一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为糟糕的时刻,经济深度衰退,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

沃尔克一直采用高利率政策,坚持高度紧缩不放松,白宫像热锅上的蚂蚁。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为其赢得不少同情票。8月4日,里根提出的减税法案顺利地在参众两院通过。但是,里根团队里的格林斯潘、伯恩斯等并不完全支持减税政策,他们担心减税会增加政府赤字。这一年政府财政赤字创下新纪录。

沃尔克用稍微降低利率作为交换条件与里根达成共识,促使里根政府紧缩财政,并增加税收。1982年8月19日增税法案便获得通过。1982年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崩盘,全年GDP增长率跌至最糟糕的-1.8%。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衰退达44个月之久,最糟糕的股票、债务和信贷市场处于即将崩溃的状态。

美联储委员们投票决定在1982年第一季度“不再增加货币供应”,并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14%。沃尔克能做的只有坚持到底,当时,一群来自俄亥俄州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到美联储门前抗议示威,要求沃尔克下台,撤销美联储。包括里根,所有人对沃尔克都咬牙切齿。终于在1983年,通胀率下降至3.2%。

1982年10月,道指从8月的770涨到了1000,这场危机从1970算起到1982年肆虐了十三年。企业破产数量达25300 家,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失业率最高时达10.8%。都创下了二战后最高记录。1982冬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悄然进入历史性的拐点。

1986年通胀率降到1.9%。1983年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长率为4.5%,1984年高达7.2%,1982年之后25年间,年增长率达3.3%,与二战后25年间的增长水平相当。大量投资从高通胀的商品投资转向股票、债券、货币基金。延续几十年的大牛市拉开序幕。事实证明沃尔克忍受短期痛苦,先把通胀压住是对的。

货币是经济稳定器;如果货币大幅度贬值,市场价格则会全面扭曲,市场机制整体失灵,经济则会陷入混乱,经济衰退、停滞以及大规模失业则不可避免。只有货币价格稳定,通胀被控制,经济和就业才会增加。只是抗通胀这个过程中,货币大幅度紧缩,带来经济下滑、失业增长的痛苦和阵痛,让人煎熬。

沃尔克对内为美国经济创造了稳定的价格环境,促进市场机制自我复苏,酝酿了信息技术革命,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核能技术;对外一扫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颓势,缔造了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及金融市场,促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创造了几十年的房地产、股票及金融大牛市。

1983年,美联储主席换届,沃尔克成功连任。之后,里根先后任命了马丁、赛格尔等四位理事,他们掌控了多数票,试图执行宽松货币政策。1987年6月1日沃尔克递交了辞职信。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1990年,格林斯潘放弃了弗里德曼时代的货币数量目标,转向利率调节。从此,货币供应彻底失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此后,滞胀危机,加入更多的元素:债务危机、资产泡沫、汇率危机、楼市危机……2010年2月2日,83岁的沃尔克嘶声力竭地说:我在此想明确地告诉你,如果银行机构仍靠纳税人的钱提供保护,继续随意投机的话,危机还是会发生的……

成品油价年内第四涨,油价上涨后你还愿意驾车出行吗?

成品油在年内实现了第四次涨价,在油价上涨后,我还是愿意驾车出门,但是频率会减少。在油价调整了以后,如果是由于工作出差的原因,我可能会驾驶自己的小汽车出去,因为这样更方便一些,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在工作下班了以后,我更愿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这样能够节省一定的油费,同时也能够做到环保。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石油资源。如果某一天,我们的世界里没有了石油资源,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以前的时候,我们没有发掘石油资源,我们只能够依靠我们的人力进行耕耘。如果我们想要去很远的地方,我们除了依赖马车,剩下的只能靠我们步行去目的地,可以说那时候是非常辛苦的。而为了能够改变这个局面,我们开始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资源帮助我们去改善我们的生活。也就是在上个世纪,我们开始找到了石油资源,并且发现通过石油,能够给我们提供强大的动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石油的帮助下,我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而汽车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最多的一个机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了小汽车,这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如果想去外面旅游,就可以开着小汽车,载着自己的家人出去旅行。但是另一方面,石油的出现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大量的废气进入大气中,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爱护环境,减少石油消耗。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调,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出行中减少汽车的使用,尽量的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这样既省钱,又能够保护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