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油价下调!油价能回到6元时代吗?
2.油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油价调整的时间
3.英国油田,正在枯竭吗?
4.油价真跌了!尿素价格也跌了!未来或迎来大跌?
国家油价下调!油价能回到6元时代吗?
在经历了今年国内油价“十涨一跌”之后,国际原油价格迎来了今年罕见的“5连跌”。布伦特原油从125美元/桶的最高点下降至111美元/桶,创下6月份以来油价新低,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下一个调整窗口也会迎来年度的第二次下跌。可能许多人都在幻想着,这是一个开始,油价或许已经见顶,不久就会掉头向下,重返“6元时代”。
油价还能回到“6元时代”吗?答案是中短期内适度回落是可能的,但大概率是不会回到6元的起点了。
先从国内看,要知道,这些年国内油价的调整规律就是国际原油涨价,国内成品油就涨价;国际原油降价,国内成品油就小幅降价或者不降价。
看看2008年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最高去到147美元,那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才是每升6元左右。如今国际原油价格不过是冲到120美元一线,但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向10元/L冲刺了。
为什么?专家给出了权威的解释,不是现在的油价太贵,而是因为2008年那个时候我们国内的油价太低了,国内的“三桶油”都是亏损经营的,都要靠政府巨额补贴活着。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慢慢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即便如此,如今的“三桶油”虽然经营状况有改善,但仍然还是在亏损边缘的。
因此,借着这一轮油价上涨的势头,正好可以对国内偏低的油价做出调整。油价起起落落是正常的市场调整,可以回到“不太贵”的8元、7元时代,但不太可能回到“超便宜”的5元、6元时代。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的通胀、美联储加息、俄乌战争等等因素都在助推着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有下跌的可能,但没有回到原点的动力。
目前的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这个重要的石油生产输出国被强行逐出了国际大宗市场,导致国际油价走高。
美国虽然有着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一度依靠页岩油将国际原油价格上限降至每桶120美元。但美国国内目前通胀和加息压力高企,让页岩油生产商根本没有动力去进行扩产,不扩产就稳不住原油价格。
中东的兄弟们手握着原油储备静观其变,欧佩克在石油减产计划上还没松口,就等着跟太平洋对岸谈条件。
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条件下,想要国内油价回到6元时代,除非出现重大变故导致全球石油需求迅速大幅缩减,就像2020年疫情首次爆发时一样,进而国际原油价格重挫,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别忘了,我们国内油价调整还有一个保护机制。当国际油价低于30美元时,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就会触发下跌保护,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即使继续下跌,国内汽油价格也不再下跌。因此,油价回到6元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
油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油价调整的时间
国际油价的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前景,导致对原油需求预期下降。
由于通胀加剧,美联储已连续两个月加息75个基点,这是1994年以来美联储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在美联储大踏步加息的背景下,各国央行被迫纷纷加息(不然与美元息差拉大,资金出逃或回流美国,对经济影响更大)。
7月21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这是欧洲央行11年来的首次加息,也标志着欧元区负利率时代结束。8月4日,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25%提高至1.75%,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大加息幅度,也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第六次加息。
但加息也会显著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发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这使得市场预期原油需求进一步下降。
其次,欧佩克原油连续增产、美国原油库存增加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价走势。
上周三,欧佩克同意在9月份增加10万桶的日产量,虽然低于7月和8月的增幅,同时也是1986年以来最小的一次增产,但是在这之前,市场基本上认为,在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欧佩克不会提高原油产量。
美国能源信息署称,7月29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450万桶,汽油库存增加20万桶,而之前市场普遍预期原油和汽油库存减少。库存增加的原因是美国原油出口减少、原油加工积极性降低。
另外,作为刺激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大涨的突发因素,俄乌冲突呈长期化趋势,对国际油价的边际效应也在减弱。
按照花旗银行7月5日在一份报告中的预测,受经济衰退影响,油价在年底前可能跌至65美元/桶,到2023年底或降至45美元/桶。
油价调整的时间
国内成品油零售价“第15轮”调整将于下周二晚上(8月9日24时)开启。
英国油田,正在枯竭吗?
著名的欧洲北海油田是英国掌控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基石,也是缺油的西欧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能源保障。通过对北海油田的开采,英国与挪威等国发展起的石油工业也曾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油田开采的技术门槛线相当高
但这对于欧洲发达国家恰恰是强项
然而,在历经多年的油气开采后,北海油田这一昔日欧洲能源的心脏正面临逐渐枯竭的命运。
地处设得兰群岛、大不列颠岛、荷兰低地、日的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之间的北海,是总面积约57.5万平方千米的超级油田所在地。如果不是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孤注一掷打完最后一口井,这一超级油田的命运也许永远都只能埋藏在不为人知的深海之下。
周边国家都是欧洲经济标杆
在他们之间有个大油田,真是太合适了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贫油国?的帽子一直是困扰西欧国家最大的能源问题。虽然离西欧最近的苏联是产油大国,但在冷战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安全的担忧使得欧洲无法从苏联进口石油。
苏联近在咫尺,中东也离得不远
但在地缘政治上,始终有很大风险
工业社会的运转离不开石油,命脉却抓在别人手里▼
为了发展经济,?贫油?的西欧国家纷纷开始了石油争夺战。英国加强控制中东,荷兰努力维持在印尼的特殊地位,法国则在法属圭亚那(法国在南美洲的海外领地)挖井找油,并大力扩展石油进口渠道。
其中经营的重点还是产能巨大的中东
且英国也是中东国家的前宗主国
当地石油产业有英国人一份儿▼
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下,西欧?宗主国?的影响力不复往日。中东的能源大户们不仅不再听从号召,反而联合起来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突然搞起石油禁运
逼得美国人都搞起汽油配给票
对于几乎不产油的西欧,那风险就太大了
为应对石油短缺的严峻问题,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未曾大规模开发的北海。
但是,由于周围陆地均为基岩出露,加上海洋条件恶劣,此时的北海长期无人问津。而且从石油开采的角度来看,海底地形复杂且海上气候恶劣的北海,实在不是一个进行勘探的好地方。
造这么个大家伙,可比在陆地上采油难多了
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开采到石油,英国放开了北海油田的勘探权,并最先将本国在北海三分之一的海域划分为960个区块(每个区块约259平方千米),用招标的方式向全球的石油开发企业发放勘探许可证。
令英国政府苦恼的是,即使英国在石油勘探权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当时全球的主要石油企业却依旧对此不感兴趣。等到招标结束后,仍然有60%的海域无人问津。
在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上
荷兰德国沿岸的油气资源发现较早
英国人相信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上也有大油田
但能不能找到还不好说▼
不仅如此,在英国放开勘探权后,几十家参与投标的石油企业公司没能打出一口可以投产的油井,纷纷陷入了亏损的境地。由于连续几年都开采不到石油,?北海无油论?开始在欧洲扩散,挑动着各方敏感的神经。
直到1969 年 12 月,勘探了3年,花了3000多万美元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再也承担不起北海油田的勘探亏损了。于是公司管理层决定,打完最后一口井就放弃北海?收兵回营?。
然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幸运的地方,也就是这里
恰恰就是这本不抱任何希望的一口井,给北海油田带来了一线生机,也从此改变了欧洲的能源格局。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打的最后一口井恰好位于?埃科菲斯克油田?上方。经探明,埃科菲斯克油田南北长约13千米,东西宽7千米,可采储量石油2-3亿吨,天然气1072亿立方米。
埃科菲斯克油田的所在▼
这一喜讯给当时在北海勘探的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久之后,多家石油公司纷纷向北海油田进军,并在靠近挪威海域的英国一侧摆开了阵势。
从1971年到1975年,北海油田进入了油气勘探的丰收期。在英国海域,先后发现了布伦特油田和奥克、奥瑞尔、派帕、科莫兰特和尼尼安等油田;在挪威海域,发现斯塔特福约德油田和埃斯彭等油气田;丹麦、荷兰等国海域也发现多处油气田。
这北海上的油田其实还挺多的▼
由此,集优越地理位置、高标准原油品质于一体的北海油田正式诞生,逐渐发展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巨型油气产区,并深刻影响着国际的石油交易市场。
要不怎么布伦特原油知名度如此之高呢
欧洲能源的心脏
北海油田烈火烹油的发展,其实也有欧洲历史进程的从旁协助。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石油的消费量剧增,并逐步取代煤炭成为了世界第一能源,欧洲各国的工业设备也开始从煤炭驱动向石油驱动升级转换。
毕竟北海周边是欧洲的精华所在
又能当工业大亨,又能当石油土壕
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儿?
短期内,大量的能源替换让原本就没有多少石油的欧洲大伤脑筋。再加上那一时期的西欧正陷入经济滞胀,只有稳定、低价的石油供应,才能使西欧各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
在苦苦寻找石油之前,北海海域的划分首先成为了英国和挪威的棘手问题。
这问题就很复杂
比如平台在这边,但抽走了对面的油,算谁的呢
位于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北海海域,大部分是英国和挪威的专属经济区,东南部为丹麦、德国和荷兰专属经济区。英国与挪威在北海海域接壤部分最大,所以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分歧也最大。
油田也集中在中间位置,颇为棘手▼
由于北纬62?以北的海域是挪威与苏联有直接关系的地区,且苏联海军潜艇基地就在摩尔曼斯克。因为害怕苏联疑心挪威是在利用在北海勘探的机会监测其海军的动向,挪威一直不敢贸然提出在北海进行海域划分与石油勘探。
因此,在划分北海油田的过程中,挪威政府总是以各种理由刁难,意欲拖延北海石油的开发。这种情况之下,缺油的英国政府坐不住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之后便匆匆接受了35%的北海控制权的划分方法。
解决完海域划分的棘手问题后,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大力开发下,北海油田就逐渐成为了欧洲主要的能源供应地,并使曾经石油需要99%进口的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油气出口国。
英国2018年出口结构
原油仍然占了5.7%,还不包括其他石油制品
(:OEC)▼
不仅如此,北海石油因其品质高,产量稳定,迅速获得了欧洲各国的青睐。北海油田的发掘,让正处于疲软时期的英国、荷兰与丹麦等工业国家的经济获得了帮助,更使得英国能以每桶(约159升)北海布伦特石油作为市场参考价格,从而一跃成为了全球石油期货交易的中心。
而且,相比中东石油壕国
欧洲国家拥有从海工装备到石油精炼的完整能力
又是自家的油田,可以吃到整个产业的利润
从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堑区发现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维京地堑发现布伦特大油田,不到十年的时间,北海油气田群勘探开发的高潮就使其成为了世界大油气产区之一。
据英国石油公司197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时欧洲在北海已经探明石油储量达 57 亿吨;天然气储量已达 3.53 万亿立方米。如此众多的能源储量直接推动了苏格兰第三大城市阿伯丁的发展,使其发展成为了集存贮、精炼、输送于一身的石油工业中心,并拥有了?欧洲石油之都?的美誉。
北方大量油气田通向阿伯丁
成就了这里发达的能源产业
干涸的北海,前途何在
过去十年内,在英国、挪威、荷兰和丹麦北海四国不间断的开采下,北海油田的产量越来越低。即使采用了最新的开采技术,其原油日产量还是从高峰的600万桶跌至了200多万桶。
挪威主要油田石油产量
极盛之后,挡不住的滑坡
为了保持石油产量,石油公司不得不加大对北海的勘探力度以发现新的油田。然而,新发现的油田不仅无法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的大油田相提并论,甚至连补上老油田下滑的产量缺口都做不到。
新的油田在产能登顶后逐渐滑坡无可避免
所以大公司都会持续投资新的油气田
才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整体的稳定供给
以传奇油田?布伦特油田来说,曾经产量高达40万桶每天的布伦特油田,产量在90年代后就开始急剧下跌。到了2015年,布伦特油田3个在运行的平台中,就有两个平台停产,唯一剩余的一个平台日产量也不足1000桶每天。
不仅如此,英国油气新发现的数量也在锐减。按照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的标准,英国在2010年仅发现4个大型油气田,不仅比2009年的13个大幅减少,同时也跌至多年来的谷底。
一座废弃的天然气平台
巨大的工业景观
与邻居英国的情况类似,挪威新探明的油气资源也是连年走低,近十年几乎没有大型油气田被发现。根据挪威石油理事会的统计,2010年挪威的石油新发现仅为16个,大大低于2009年的28个。
而且,海底油田的开发历时漫长,从粗略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细致的钻井取岩芯样本勘探,再到安装设备、成本核算、申请开发许可等,往往耗时五至十年以上。
当然,正因为难度大,成本高
这种大型海工装备本身也是个门槛很高的大市场
中国也正在这方面加速追赶
除了日渐枯寂的石油储量,高税收与高环保要求也是打击北海油田的一大原因。
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油气行业向英国政府上缴的大量税收愈发重要,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英国政府加大了对油气行业的征税力度。在越发严苛的环保条约规定下,北海的石油开发企业也不得不增加成本来满足环保规定。
如果风电的成本能再降低再降低
欧洲可能进一步压缩油气的能源占比
2011年,英国政府改变了英国大陆架石油生产活动的税收结构和税率,税收新政大幅增加了英国油气行业的税率,因而导致英国北海地区的油气产业越发缺乏竞争力。
再加上美国低成本页岩油和国际低油价的冲击,开采成本原本就高的北海油田更是陷入了开采一桶亏损一桶的无解境地。
作为同行的海湾国家有着更低的开采成本
但是油气在欧洲只是一个产业,而在中东是国家支柱
他们的压力更大,转型也更难
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并发现新油田,步入暮年的北海油田将难逃枯竭的命运。届时,有着50年历史的北海石油工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而西欧国家自身的能源保障,可能又要看俄罗斯和中东的脸色行事了。
油价真跌了!尿素价格也跌了!未来或迎来大跌?
进入到8月8日,又是关键性的一周。
油价已于昨日进行第十五轮调整,油价迎来四连跌。
而现在油价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油价下降
近日,国际油价出现三天连跌情况,国内油价预测也受其影响,呈现跌势。
综合原油的变化情况,油价将下调77元/吨左右,以升为单位则是0.06元/升。
以此情况计算,车主们如果加五十升的92号汽油,可以节约3元左右。
虽跌幅不大,但也总算跌了。
有官方消息称,中国在7月份的原油进口价格为3732.8万吨,1-7月份的原油进口数量为28983.5万吨,同比减少了4%。
而最近国际油价也出现大跌的情况,刷新了自2月份以来的最低点。
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少国家与地区与其担心供需关系,更担心经济衰退。
全球制造业下滑,股市萎靡,使得OPEC+作出增产决定。
油价巨头顶不住,未来将有大跌
由于油价承受压力过重,英国央行方面也宣布加息50基点,此举创下了27年来最大的加息幅度,各国的经济担忧也抑制了油价上涨。
而在伊朗和美国方面的官员也表示,他们计划前往维也纳做关于伊朗核计划的谈判,有望取消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
而随着近日油价的持续下跌,化市也受其影响,像万华化学这样的巨头企业也不得不放下降价声明。
万华化学的第一份公告内容为纯MDI挂牌价为22300元/吨,相比起七月份下跌了1500元/吨。
聚合MDI的挂牌价格也相对于7月份下跌1300元/吨,现在挂牌价为18500元/吨。
根据广化君大宗商品价格的检测结果,多种原料都呈跌势。
其中部分原料的跌幅超过10%。
如今化工市场供需两弱,企业倒闭的倒闭,因为运营不畅转行的转行。
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需求较为惨淡,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抑制了终端需求。
近期原料价格也持续跌落,势必会造成成品普跌,企业方面承压严重。
预测短期内还是会持续下跌。
尿素持续下跌,回升只是昙花一现
在尿素进行持续下跌之后,前段时间因为下游需求增加,企业检修减产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尿素有了小幅度的回春迹象。
经此情况,不少尿素生产厂商也不愿意再接受调低价格。
但如今,尿素市场再次出现供过于求,近日不断呈现下滑趋势,商家的挺价也无疑是加重了货物囤积,在未来也将因此出现更高的尿素跌幅。
在1月到5月份,尿素价格普遍上涨了660元到820元/吨。
而新疆这样的特殊地区局部上调了1000元/吨不等,主流价格从两千多直涨至3120元到3220元/吨。
而从6月下旬开始,尿素价格就持续回落,七月份便开始持续下跌。
近日数据,尿素整体依旧在弱势行情:山东地区下跌了10-30元/吨;广东地区下跌了30-60元/吨;四川地区下跌了50-100元/吨;江西地区下跌了100-240元/吨;辽宁地区下跌了160元/吨。
原料跌价,复合肥市场也不好受
而受到尿素下跌的影响,复合肥市场也非常不景气,市场呈现弱势运行,化肥厂定价困难。
如今,福建泉州45%含量的硫基复合肥价格在4860元/吨左右;河南郸城的45%高塔硝酸基复合肥零售价为230元/袋。
油价的持续下跌直接影响化工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在油价方面,油价的下降将会便利各位车主。
在化工产品下跌方面,还请各位化工老友警惕市场风险,注意原料价格下降带来的市场风险。
尿素市场持续走弱,以尿素为基础原料的复合肥等肥料价格也难以维稳。
市场多呈观望状态,尿素及其它肥料的降价将便利于各大农业生产户及广大农民,但受通货膨胀影响,尿素的持续弱势运行或许也映射着市场经济的弱势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