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罗特-比罗尔油价下跌原因

tamoadmin

1.布伦特原油cfd(0|l)

2.地球上的资源能用多少时间

3.2015年国际油价受哪些因素影响

4.地球资源的现状

布伦特原油cfd(0|l)

比尔罗特-比罗尔油价下跌原因

交易时间ME GLOBEX (ETH):周一至周四:17:00-15:15以及15:30-16:30(美中时间),每日系统维护关闭时间:16:30-17:00(美中时间)周日:17:00-15:15(美中时间)。

CME ClearPort:周日至周五16:00_16:15(美中时间);每天于美中时间16:15开始休息45分钟。

油价仅供参考,本站对使用该油价数据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1、世界原油主要的分类指标有API度(根据API值分轻质、中质、重质)、硫含量等, 现有原油储量比例中,中质和重质原油比轻质原油更高,按硫含量分类,低硫原油仅占17%,含硫原油占30.8%,高硫原油比例高达58%。

2、有分析指出,世界原油平均API重度将由2000年32.5减小到2010年32.4、2015年32.3,平均含硫量将由2000年1.14%增大到2010年1.19%、 2015年1.25%。

3、市场消息基本平静 原油价格小幅收跌。国际原油(95.45,-0.41,-0.43%)价格窄幅盘整,最终小幅收跌。市场交投相当清淡。一方面,投资者仍在进一步消化周末结束的全球G20国家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的结果,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则因总统纪念日假日而休市。

4、业内专家指出,国际原油价格仍将处于全面盘整状态。周一当天,NYMEX原油实盘交易关闭,仅开放电子盘交易,同时当天全球也无重要经济数据发布,而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的讲话最终也被证明是乏善可陈。因而,期市汇市的走势基本都是一潭水,原油市场自然也波澜不惊。

5、此前,在2月15-16日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与会的各国经济官员均试图释放信号使市场投资者打算对“汇率战争”的顾虑,承诺不会将本国货币汇率作为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但会议的成果仍有待各方进一步消化和确认。

6、另外,周一当天,国际能源署的首席经济专家毕罗尔(Fatih Birol)指出,布伦特原油价格大幅走高,可能对全球尤其是欧洲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而欧洲又是当前全球经济链条的最薄弱还节。因而,为了维持经济前景稳定,或需采取措施遏制油价进一步走高。

7、布伦特原油周一收于117.38美元/桶,下跌0.28美元,跌幅0.24%。截止至北京时间05:00,NYMEX3月原油电子盘报95.55美元/桶,下跌0.53美元,跌幅0.55%。原油投资是很多人的选择,投资理财没有包赚的,原油投资也一样,类似股票一样。所以理财基础知识还是需要的,而且也不是原油外汇公司都可以选择,不是所有的投资都可以盈利,准备工作或者说是入门非常重要。

8、2015年8月1日欧洲能源研究主管Michele Della Vigna周五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随着生产力的持续改善和成本的持续下降,预计到2020年油价仍将在每桶50美元左右徘徊。[1]

9、国际油价暴涨逾10% 委内瑞拉呼吁召集OPEC紧急会议。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周四(8月27)收涨4.42美元,涨幅10.25%,报47.56美元/桶;美国NYMEX原油期货价格周四收涨3.96美元,涨幅10.26%,报42.56美元/桶。

10、现货原油近日自264元/桶展开爆发性上涨,两日上涨45点,涨幅逾15.10%。报310元/桶。

地球上的资源能用多少时间

有两种说法:

联合国把2008年命名为“国际地球年”,我国是提案国之一。“地学为社会服务”是本次地球年的行动口号,它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地球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相反,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一切资源都将逐渐耗尽吗?先是石油,然后是煤炭,最后是金属?

地球的矿藏在皮肤里

地球的半径大约为6370千米。在海底,从地表到5—8千米深处是坚硬的玄武岩层;而在大陆,从地表到30~70千米深处是较松软的花岗岩层。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矿藏、原材料在某些地区大量积聚。从而得以被开采?

以金矿为例。地壳中金元素的含量只0.0000005%。如果金元素被平分在世界各地,开采它们就是不可能的,它们必须富集在某一个地方。其他大多数的金属也是一样。金元素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熔炼或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学手段将其分离出来。金元素有时甚至能溶于水。穿过石间缝隙。形成新的矿物。自然金常常形成于石英矿中。

石油是一种高温、柔韧、高度腐蚀的浓稠体,它的产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有机物、浮游生物、微小的海洋动植物必须在腐烂前沉积在海洋洋底。并快速与无机物混合,形成一种深海沉积物。这种沉积物逐渐变硬,成为所谓的母岩,并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沉陷软化。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距海面2~4.5千米深的地方。新产生的石油比母岩轻,逐渐向上移动。此外还需要储藏岩用来保存石油,当然还需要一层岩石作为遮盖。防止石油外泄。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这些条件极不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

石油储备的真实性

石油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47美元/桶的价位;中国已经开始对柴油进行计划供应;国际能源机构第一次发布了石油供应危机的消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声称,如果美国发动新的战争,石油价格将上涨至每桶200美元……这一切,都是2007年冬季的真实情况。

现在真的已经达到原油开采的顶点了吗?石油地质学家休伯特对于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采掘量不会再增加的预言是否成真?

马里昂?金?休伯特是壳牌公司一位传奇的地质学家。在1956年的一次大会上。他做了关于美国石油储备的调查研究报告,向与会者们呈示了他的“休伯特曲线”。预言美国的石油开采将在1971年到达顶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休伯特的预言遭致一片愤怒的反对声。但被现实证明是正确的。1970年后,美国的石油产品开始逐年递减。

尤尔克?辛德勒是德国路德维、希?博尔科系统技术咨询公司的研究员,他和他的小组一直关注着世界石油的生产情况。他在研究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油年产量自2006年就一直在衰减。”从上世纪80年代,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就不断上调各自的石油储备数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OPEC组织把每个国家的石油储备和开采份额挂钩。谁的储备多,就被允许生产更多的石油产品。阿联酋曾把它的储备量从310亿桶』下子提高到920亿桶。

一些环境组织成员和行业退休人员对石油输出国的欺骗手法进行了抨击。国际能源机构经济主管法提赫?比罗尔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回答了令人棘手的问题:那些石油国家所提供的石油储备报告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没有官方的根据,说这些报告是不可信的,”比罗尔说,“但是我们有权知道,按照国际标准,有多少石油是我们还能利用的。”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石油作为最重要的燃料。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里就被耗去了大约一半。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

如果石油被耗尽。是不是一切都完了?人们对不同寻常的石油寄予了什么厚望?专家把油页岩、油砂等也称为典型的石油品种,但开采的成本较高。开采油砂取油,一桶的价格在15~20美元之间,而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的价格仅为l~2美元。然而。当石油价格上升到70、80甚至90美元一桶的时候,这笔花费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可见,石油价格对石油储备以及开采方式两者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可以从加拿大北部亚赛巴斯卡油砂来了解这一点。

在亚赛巴斯卡,这些年开始了一股淘金热潮,亚赛巴斯卡河沿岸城市麦梅里堡是开采油砂的中心,这里的居民数量从十几年前到现在增加了近7万人。房地产价格暴涨,达到了州府埃德蒙顿的水平。导致这一淘金热的原因在于一种从原油、沙粒和水中分离出来的混合物。在这条沥青带上,储藏着大约17亿桶这样的混合物,算得上世界第二大原油储备地了。“我们拥有能源”成为麦梅里堡居民最自豪的寒暄用语。

麦梅里堡居民的生活希望,对于环境保护者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在充满原油的沙地上充斥着大型挖土机和重载卡车。原油首先要通过炙热的蒸汽被液化,之后加人溶剂进行萃取,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对环境来说也是个极大的负担,因为整个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都被倾倒在低洼地中。如今,仅仅把水烧沸这一环节就需要消耗加拿大大部分的天然气能源。若想开采完这里的原油,人们必须建立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这一例子清楚地说明,提高原油价格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保护环境,相反,一桶油的价格越高,人们想方设法进行开采的冲动就越大。得主阿尔?戈尔把开采油砂比作是患上了毒瘾。“这真是疯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每获得一桶原油所投入的天然气量,能保证一个家庭4天的供暖。”

节能和回收是生存之道

除了原油之外,其他一些地下资源在过去的几年间也经历了类似的涨价。不论是铜、铁、锌、铂、金,许多金属矿石都经历了一次价格拉力赛。铁矿石的供应价格自2002年以来翻了3番,铜矿石的价格比几年前贵了5倍。报纸上,偷盗钢材的报道不计其数,这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35年前。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丹尼斯?米道斯写了著名的《成长的极限》,书中预言:地壳中蕴含的各种资源,包括石油,都将逐渐被耗尽。不幸的是,专家们后来解除了这一警报,他们认为,从地质学观点来看,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无穷的,金属原材料如铁、铝和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尽管地壳的5%由铁元素组成,8%由铝元素组成。但目前为止这些丰富的矿藏仍难满足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

德国环保学者、化学家迈克?布朗嘉特倡导一种能提高原材料回收率的做法。他研发出一种办公椅。它的制作材料能重复利用60次而没有质量的损耗。

对于石油、天然气以及煤这些燃料。想要回收是件很困难的事。可行的办法就是节能,特别是交通行业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绿色和平组织的能源专家安德里?波林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未来10年里将汽车的耗油量减半是完全有可能的。”油价的下跌。最终将改变全球经济,更有优势的燃料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础。

没有油的世界

当石油危机到来时。世界会变得怎样?一些人认为会带来诸如股票暴跌、市民、抢劫、饥荒等一系列的灾难场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将是一个从旧能源向新能源逐渐转变的过渡期。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说,燃料的一些加工过程会给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国际社会对于所有常规以及非常规的资源使用都应该有明确规定。

由于许多原油经营者和政治家根本不愿意想象一个没有油的世界,上述的设想还很不切实际。德国畅销书作家安德里亚斯?埃斯克巴赫在他的小说《燃油殆尽》中,描述了北美洲同欧洲相比,原油的衰减会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在美国,人人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场面要比在欧洲激烈得多。

在书的最后,作者描述了十几年后到叔叔家做客,餐具都是塑料的。从石油中提炼的人工材料制成的产品都成了珍品,人们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使用。侄儿问叔叔:“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你们早就把油用完了?”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上75%的能源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而这些燃烧是人类最大的健康污染源,也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和各种加热过程都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石油、柴油、汽油和木制品,在燃烧过程中,这些矿物燃料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颗粒,导致人类呼吸系统障碍和癌症。从全球角度来看,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温室气体在大气当中的含量持续增加,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联合国希望世界各国花大力气进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源、生物能源和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加大对现有矿物能源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地表面几千米处存在着温度逾千度的灼热岩石层,可以设想,火山爆发喷发出的火红岩浆就源于此。科学家称这种热能为岩石地热资源。如果能把灼热岩石中的热能取出变成电能,石头也能发电。在此之前,科学家曾发明了利用水文地热资源进行发电的方法,即把地下蒸汽或温泉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这种电能已占总发电量的0.3%。如何把地下岩石中的热能取出来发电,是许多能源专家长期以来的梦想。

英荷“罗雅·达奇舍”石油公司正计划把这一梦想变成现实。不久前,该公司在萨尔瓦多组建了一个地热财团,准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解决岩石地热资源利用问题。根据这家财团的岩石地热开发方案,工程技术人员将利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在萨尔瓦多寻找地下灼热的岩石,然后通过钻探技术建立水压注入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地面冷水能够深入地下,并通过灼热岩石转化为热水或过热蒸汽返回地面,从而获取热能。在地面上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按“罗雅·达奇舍”石油公司专家核算,他们能够建造功率为2000-5000千瓦的岩石地热发电站。

“罗雅·达奇舍”石油公司技术部经理达尔利说:“萨尔瓦多方案”是他们公司地热利用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5-10亿美元扩大岩石地热开采规模,让地下灼热的岩石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主要能源之一。

太阳能

科学家预测,在10至15年内,地球上阳光充足地区将会出现大量太阳能热电厂,向世界各国提供洁净电能。

20世纪初,研究人员就开始在屋顶采用槽式聚光镜获取能源:先将黑色管子里的油加热到400摄氏度,当油流过热交换器时,将水蒸发成蒸汽,然后用蒸汽来推动涡轮发电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下,太阳能发电技术获得巨大改进。目前,槽式太阳能发电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5%,也就是说1/6的入射光能可以转换成电能,而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只能达到10%。80年代末,美国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建成一座功率为354兆瓦的太阳能热电站,它相当于一座中型热电站。但是,槽式热电站的劣势是占地面积大,它需要一条长 150米 ,宽 6米 的槽,其发电成本是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的3倍。

槽式发电并非是太阳能发电的唯一途径,有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别的方案,如塔式发电。他们采用上百个单反射镜(定日镜)从东向西跟踪太阳,反射镜将太阳光束照射到塔顶的热交换器上,交换器把吸收到的热导入盐溶液,加热后的盐溶液被泵到塔底,产生推动涡轮机的蒸汽。利用盐溶液的方法虽说不错,但溶液对管道和容器会产生腐蚀作用,为此,科学家准备用空气替代盐溶液,用空气来传导热能。为解决空气导热性能差的缺陷,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容积接收器”,其原理类似吸水海绵,可将空气加热至1200摄氏度。当热空气通过该接收系统时,系统吸掉空气中的大部分热量,并将加热后的空气直接鼓入涡轮机,推动涡轮机发电。该方案将来是否会取代槽式发电方案,目前还没有定论。从理论上说,塔式热电站的太阳能利用率可以达到25%。重要的是塔式热电站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而槽式发电在技术上已经成熟。

去年9月,西班牙政府通过一项新的法令,将原来每度电价从3欧分提高到15欧分。为此,西班牙计划于2004年建造一座欧洲最大的太阳能槽式热电站。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研究人员将吸附管内的油换成水,这样既可以节省昂贵的油,还可以将水直接蒸发。但在用水代替油的技术试验成功之前,吸附管内仍以油作为热载体。从目前进展情况看,该技术有可能在5年内实现,届时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望提高到20%以上。除成本低于太阳能电池板外,太阳能热电站在太阳下山后仍能靠白天存储的热能来发电。存储热量需要储油罐或装载盐溶液的容器,这就要求有大的场地。将来肯定会有比上述热载体更好的介质,发现它们只是时间问题。总之,研究人员研究目标明确,近几十年内大型太阳能热电站将为人们提供若干个百分点的电能。

太阳能发电前景喜人,从目前看,太阳能发出的电每度为15欧分,尽管它的价格只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的1/4,但它还是比用化石燃料发出的电要高,没有可靠的财政资助难以维持。专家们倒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10至15年后,太阳能热电站发出的电可以降至5至7欧分,可形成与传统发电展开竞争的态势。

来自二氧化碳的能源

前不久,日本德岛工业技术中心的纳卡米希·亚马萨基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次化学工业会议上宣布,他找到了一种用二氧化碳在比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生产出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例如有三个碳原子链的丙烷和有四个碳原子链的丁烷)的方法。由于汽油就是一类长链碳氢化合物,他的报告引起了很大轰动。

虽然亚马萨基的研究还需要进行严格鉴定,但如果他能用二氧化碳生产更重的有5~12个碳原子长链的碳氢化合物,就有可能用二氧化碳生产出汽油。以前,许多科学家试图用碳和氢混合生产碳氢化合物,但结果都不理想。因为这种实验要在很高的温度下进行,而且产量少得可怜。

现在,亚马萨基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碳原子源,把盐酸作为氢原子源来生产碳氢化合物。他将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引入反应罐,并在反应罐中进行加压和加热,温度约为 300摄氏度 ,压力达100个大气压。对生产碳氢化合物来说,这样的温度和压力是非常低的,然后将二氧化碳和盐酸混合,此时的加热加压条件还不能得到碳氢化合物,于是亚马萨基利用铁粉作催化剂。目前,他用这种技术已生产出相当多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这些碳氢化合物在冷却时以气态形式排出,如果能改进催化剂的性能,就有希望生产出像汽油这类碳链更长的碳氢化合物,成为非常有用的燃料。

但如果这种技术不能生产更有价值的长链碳氢化合物,例如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石油,它就不可能和现在的生物反应器相竞争,因为喜欢吃二氧化碳的细菌等微生物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可使二氧化碳和氢产生碳氢化合物,能在生物反应器中产生甲烷。

宇宙能源

一位量子物理学家曾这样描述“零点能”:“在自然界,完全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但真空中实际上是充满着忽隐忽现的粒子,它们的状态变化十分迅速,以至于无法看到。即使是在绝对零度的情况下,真空也在向四面八方散发能量。”顾名思义,“零点能”就是物质在绝对温度为零度下在真空中产生的能量。

为什么在真空中会存在“零点能”呢?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了“测不准原理”,他认为“不可能同时知道同一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科学家们说,即使在粒子不再有任何热运动的时候,它们仍会继续抖动,能量的情形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在真空中,能量还会继续存在,由于能量和质量是等效的,真空能量就会导致粒子一会儿存在、一会儿消失,能量也就被科学家称为“起伏”的状态中诞生。

从理论上讲,任何体积的真空都可能包含着无数的“起伏”,因而也就含有无数的能量。

早在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就曾设计出探测“零点能”的方法。

199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奥斯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原子显微镜测出了“零点能”。科学家们宣称,宇宙空间是广袤无垠而又高度真空的,真空“起伏”蕴含着巨大能量。

也许,在21世纪,科学家将会给人类带来惊喜,宇宙空间将成为人类新的“能源基地”。可以说,宇宙将成为人类的“新油田”,会有无数的“钻井平台”漂浮在宇宙中,“钻取”真空中取之不尽的“零点能”,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2015年国际油价受哪些因素影响

2015年油价一路下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导致国际原油市场的需求疲软。欧佩克为了维护其市场份额,自2014年年中起维持较高的产量配额,拒绝通过减产调控国际油价。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油产业发展迅速,美国原油产量和原油储备不断增加,给整个原油市场带来更大利空。

随着价格的下跌,过去一年对国际石油行业而言也充满了艰辛。油价持续走低,迫使各大石油巨头开始“节衣缩食”,投资大幅减少、裁员潮频现,上游开采行业的生存压力骤然提升。对于美国页岩油产业而言,受到欧佩克的打压,其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今年10月份,美国页岩油开采钻机数已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将近一半,这一趋势在年末仍在持续。

价格战与市场份额

从2014年6月欧佩克部长会议开始,国际原油市场份额大战拉开序幕。随之而来的便是已经持续将近一年半的价格单边下跌。欧佩克为了维持自身的市场份额,打压美国页岩油产业,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将产量维持在高位,以压低油价。虽然这一“招数”在外界看来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自杀式”策略,但在维护市场份额方面,欧佩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美国页岩油产业迅速发展的势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这给了欧佩克一个喘息之机。

目前,欧佩克成员国的原油产量占到全球原油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仍处于主导地位。但近两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特别是美国原油产量的不断增加,使国际原油市场格局正在改变,其特点是欧佩克对国际油价和国际原油市场的主导能力逐渐减弱,市场正在逐步脱离欧佩克对油价的绝对掌控,转而在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寻找平衡。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都在为过低的油价“埋单”,但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近两年所采取的策略显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数据显示,2014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增量基本维持在240万桶/天的水平,但最新的预测显示,明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将开始逐步缩减。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显示,明年美国原油产量也将减少至1240万桶/天左右的水平。

分析指出,明年欧佩克“牺牲价格换份额”的策略将开始逐步见效。但是全球需求增长乏力却是欧佩克无法改变的一个现实。

供需关系平衡难

供需关系始终是决定市场和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原油市场中,近两年一个平衡的供需关系始终没有出现。这也是导致国际油价在过去一年半中一路下跌的重要原因。供大于求始终主导着国际原油市场。在这种供求关系下,油价除了下跌没有别的选择。

12月,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展望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将维持在120万桶/天,增速较此前日增130万桶的预测有所放缓。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明年国际油价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数据显示,欧佩克成员国11月份的产量已经上涨到了3173万桶/天的高位,略高于该组织对外公布的产量上限。明年伊朗将随时回归国际原油市场,这部分产能无疑将给已经失衡的供需天平再添一个沉重的砝码。

2016年充满挑战

近来,一项牵动市场神经的预测来自高盛集团,其公布的报告指出,明年国际油价将有可能跌至20美元/桶。虽然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高盛的预测过于极端,且市场也希望能够在明年迎来油价的缓慢回升,但近两周来市场的表现却大有验证高盛预期之势。欧佩克最后一次部长会议结束后,市场分析人士对明年国际原油市场最普遍的预期是“充满挑战”。

最大的挑战可能莫过于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将逐步取消,伊朗的原油产能将在明年回归国际市场。这部分产能对国际市场的供需平衡是相当大的压力。

另外,美国页岩油产业虽然暂时受到了一定冲击,但相关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升级努力降低开采成本,一部分有实力的页岩油开采企业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在冲击之下继续发展,随着本轮产业冲击的结束,美国页岩油开采中长期仍将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

在持续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国际油价明年迅速回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2016年中,油价可能会触底并开始回稳,年末油价将有可能稳定在60美元左右的区间内,但此前国际油价仍将继续在低位徘徊相当长一段时间。

当然,对于全球经济复苏而言,低油价将会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将更多投资用于其他业务领域,从而间接助力经济复苏。对消费者而言,能源开支降低和低油价将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地球资源的现状

地球资源编辑词条

目录

地球的矿藏在皮肤里

石油储备的真实性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

参考资料

目录

联合国把2008年命名为“国际地球年”,我国是提案国之一。“地学为社会服务”是本次地球年的行动口号,它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地球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相反,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一切资源都将逐渐耗尽吗?先是石油,然后是煤炭,最后是金属?

地球的矿藏在皮肤里编辑本段 地球的半径大约为6370千米。在海底,从地表到5—8千米深处是坚硬的玄武岩层;而在大陆,从地表到30~70千米深处是较松软的花岗岩层。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矿藏、原材料在某些地区大量积聚。从而得以被开采?

以金矿为例。地壳中金元素的含量只0.0000005%。如果金元素被平分在世界各地,开采它们就是不可能的,它们必须富集在某一个地方。其他大多数的金属也是一样。金元素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熔炼或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学手段将其分离出来。金元素有时甚至能溶于水。穿过石间缝隙。形成新的矿物。自然金常常形成于石英矿中。

石油是一种高温、柔韧、高度腐蚀的浓稠体,它的产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有机物、浮游生物、微小的海洋动植物必须在腐烂前沉积在海洋洋底。并快速与无机物混合,形成一种深海沉积物。这种沉积物逐渐变硬,成为所谓的母岩,并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沉陷软化。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距海面2~4.5千米深的地方。新产生的石油比母岩轻,逐渐向上移动。此外还需要储藏岩用来保存石油,当然还需要一层岩石作为遮盖。防止石油外泄。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这些条件极不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

石油储备的真实性编辑本段 石油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47美元/桶的价位;中国已经开始对柴油进行计划供应;国际能源机构第一次发布了石油供应危机的消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声称,如果美国发动新的战争,石油价格将上涨至每桶200美元……这一切,都是2007年冬季的真实情况。

现在真的已经达到原油开采的顶点了吗?石油地质学家休伯特对于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采掘量不会再增加的预言是否成真?

马里昂?金?休伯特是壳牌公司一位传奇的地质学家。在1956年的一次大会上。他做了关于美国石油储备的调查研究报告,向与会者们呈示了他的“休伯特曲线”。预言美国的石油开采将在1971年到达顶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休伯特的预言遭致一片愤怒的反对声。但被现实证明是正确的。1970年后,美国的石油产品开始逐年递减。

尤尔克?辛德勒是德国路德维、希?博尔科系统技术咨询公司的研究员,他和他的小组一直关注着世界石油的生产情况。他在研究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油年产量自2006年就一直在衰减。”从上世纪80年代,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就不断上调各自的石油储备数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OPEC组织把每个国家的石油储备和开采份额挂钩。谁的储备多,就被允许生产更多的石油产品。阿联酋曾把它的储备量从310亿桶』下子提高到920亿桶。

一些环境组织成员和行业退休人员对石油输出国的欺骗手法进行了抨击。国际能源机构经济主管法提赫?比罗尔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回答了令人棘手的问题:那些石油国家所提供的石油储备报告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没有官方的根据,说这些报告是不可信的,”比罗尔说,“但是我们有权知道,按照国际标准,有多少石油是我们还能利用的。”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石油作为最重要的燃料。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里就被耗去了大约一半。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编辑本段 如果石油被耗尽。是不是一切都完了?人们对不同寻常的石油寄予了什么厚望?专家把油页岩、油砂等也称为典型的石油品种,但开采的成本较高。开采油砂取油,一桶的价格在15~20美元之间,而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的价格仅为l~2美元。然而。当石油价格上升到70、80甚至90美元一桶的时候,这笔花费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可见,石油价格对石油储备以及开采方式两者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可以从加拿大北部亚赛巴斯卡油砂来了解这一点。

在亚赛巴斯卡,这些年开始了一股淘金热潮,亚赛巴斯卡河沿岸城市麦梅里堡是开采油砂的中心,这里的居民数量从十几年前到现在增加了近7万人。房地产价格暴涨,达到了州府埃德蒙顿的水平。导致这一淘金热的原因在于一种从原油、沙粒和水中分离出来的混合物。在这条沥青带上,储藏着大约17亿桶这样的混合物,算得上世界第二大原油储备地了。“我们拥有能源”成为麦梅里堡居民最自豪的寒暄用语。

麦梅里堡居民的生活希望,对于环境保护者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在充满原油的沙地上充斥着大型挖土机和重载卡车。原油首先要通过炙热的蒸汽被液化,之后加人溶剂进行萃取,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对环境来说也是个极大的负担,因为整个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都被倾倒在低洼地中。如今,仅仅把水烧沸这一环节就需要消耗加拿大大部分的天然气能源。若想开采完这里的原油,人们必须建立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这一例子清楚地说明,提高原油价格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保护环境,相反,一桶油的价格越高,人们想方设法进行开采的冲动就越大。得主阿尔?戈尔把开采油砂比作是患上了毒瘾。“这真是疯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每获得一桶原油所投入的天然气量,能保证一个家庭4天的供暖。”

节能和回收是生存之道

除了原油之外,其他一些地下资源在过去的几年间也经历了类似的涨价。不论是铜、铁、锌、铂、金,许多金属矿石都经历了一次价格拉力赛。铁矿石的供应价格自2002年以来翻了3番,铜矿石的价格比几年前贵了5倍。报纸上,偷盗钢材的报道不计其数,这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35年前。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丹尼斯?米道斯写了著名的《成长的极限》,书中预言:地壳中蕴含的各种资源,包括石油,都将逐渐被耗尽。不幸的是,专家们后来解除了这一警报,他们认为,从地质学观点来看,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无穷的,金属原材料如铁、铝和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尽管地壳的5%由铁元素组成,8%由铝元素组成。但目前为止这些丰富的矿藏仍难满足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

德国环保学者、化学家迈克?布朗嘉特倡导一种能提高原材料回收率的做法。他研发出一种办公椅。它的制作材料能重复利用60次而没有质量的损耗。

对于石油、天然气以及煤这些燃料。想要回收是件很困难的事。可行的办法就是节能,特别是交通行业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绿色和平组织的能源专家安德里?波林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未来10年里将汽车的耗油量减半是完全有可能的。”油价的下跌。最终将改变全球经济,更有优势的燃料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础。

没有油的世界

当石油危机到来时。世界会变得怎样?一些人认为会带来诸如股票暴跌、市民、抢劫、饥荒等一系列的灾难场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将是一个从旧能源向新能源逐渐转变的过渡期。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说,燃料的一些加工过程会给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国际社会对于所有常规以及非常规的资源使用都应该有明确规定。

由于许多原油经营者和政治家根本不愿意想象一个没有油的世界,上述的设想还很不切实际。德国畅销书作家安德里亚斯?埃斯克巴赫在他的小说《燃油殆尽》中,描述了北美洲同欧洲相比,原油的衰减会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在美国,人人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场面要比在欧洲激烈得多。

在书的最后,作者描述了十几年后到叔叔家做客,餐具都是塑料的。从石油中提炼的人工材料制成的产品都成了珍品,人们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使用。侄儿问叔叔:“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你们早就把油用完了?”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恩格斯一个世纪前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列举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令人振聋发聩。人们对地球现状的极大关注被唤起。33年前,第一个地球日发起。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了这样的危机:如果现在的这种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和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奢侈生活方式不改变的话,人类早晚有一天会走上绝路。也许学者们对地球的未来过于悲观,但他们发出警告后,全世界都震惊了:情况真有如此严重吗?于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开始关注和研究人与资源环境的问题。 1992年,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被发出: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话,前景就是毁灭!这呼声发自于由17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的、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 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都在用一分少一分。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场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战役开始打响。 在第3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的时候,我国举起了“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的大旗。它成为我国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 这无疑是明智的。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权威数字显示: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2万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1亿吨,即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将是不可持续的。预测今后20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至5倍。有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已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2010年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3种;而到2020年形势更加严峻。相当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对经济建设保证程度偏低。 再有,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据有关部门分析,就耕地而言,如果递减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现存不到18.89亿亩耕 地将骤减,人均耕地将突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 还有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则占有水平很低,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耕地单位面积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 一方面是资源缺乏,一方面是资源利用率低,使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30%工农业和民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无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与物质的生产和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与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去谋求人类文明的目标。因此,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实质上就是关爱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我们已经不能够仍然没有意识或者仅仅在口号上做文章。形势是如此地不容乐观,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资源都在减少,我们所在做着的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件事情也许都在影响着我们明天的生存环境。我们确实惧怕了没有洁净的水可供饮用、没有温暖可供汲取、没有各种工具用来生活。我们所依赖的东西太多了。失去这一切我们将如何生活? 真心地善待我们的地球母亲,努力去爱惜、去珍惜。哪怕只是从不多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做起。在4月22日,这个地球的节日,让我们用行动来祝福她。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研究地球 回到顶部

开放分类:

资源 合作编辑者

继续ˉ幸福 , ☆登峰造极☆ 百科欢迎您来学习如何编辑词条,积极参与创建词条。 词条统计

创建者: ☆702243419☆

最近更新:09.07.25

编辑次数:3次 全部版本

Copyright ? 1998 - 2009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